爱摄者 发表于 2025-4-17 08:29:17

未君 | 解码《山海经——且听青鸾鸣春》

https://q3.itc.cn/images01/20250416/782822e61aa64ddc96a433567bbc277b.jpeg庐山写生 | 未君2023年8月庐山是影响中国思想文化近千年的理学和千百年来的禅宗兴盛区,是中国田园诗的摇篮,是我国隐逸文化的典型区域,是国内唯一把城镇建在山顶上的国家级景区,山顶上的 -牯岭镇海拔高度在1100-1200之间,牯岭镇总面积为104.15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牯岭镇户籍人口为22156人。https://q4.itc.cn/images01/20250416/035180cfaa7f4607a5269b7bdd474e71.jpeg张家界天门山后山与后山脚下的水库 | 未君 2025年3月摄https://q6.itc.cn/images01/20250416/90fda715a2cd4c3d91e2b110c381f1e8.jpeg未君《山海经• 且听青鸾鸣春 》211×97cm 纸本设色 2025年带着艺术家独特的眼光,每见到一座山,见到一处水,都会让我的内心泛起涟漪,甚至见到一枝快要枯死的树枝都会眼前一亮,只要感觉能入画中, 那种内心的欢喜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那么,我们的情感最终如何表达,有两种方式最为确切:一是文字,二是绘画。无论文字还是绘画,都是一篇篇无声的诗,一首首有温度的歌,它可以穿透千年壁垒,可以跨越时空,可以慰藉一个人的灵魂。我的人生经历是富有层次的,仿佛是一部关于自我探索与矛盾挣扎的成长小说。地域上,我最早从湖南南下深圳到东莞,一待便是十年,还曾经把东莞作为我人生的第二故乡。后来从广东至天津(学习),再从天津又返回广州待了几年,又从广州至北京,一待又是16年,在知天命之年从北京返回长沙。我好像用了28年的光阴从南到北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圆点,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扔在28年之外,扔在了从南到北的那一场又一场出人意料的行旅中。而在心理上,我的身份认同也在不同的区域生活中、人文环境中、人际交往中变得多元且复杂,尤其在回归生我养我的家乡后,感触是非常深的。https://q4.itc.cn/images01/20250416/57a4d95311794b8492be09552ad2552c.jpeg《山海经• 且听青鸾鸣春 》局部1如今,我更多是在探索“儿时记忆的梦想”中如何找到不确定中安放的一个自我。那只在梦里想挣脱枷锁而满世界飞舞的蝶,那座在头顶上不断悬浮飘逸的山川,还有那些光怪陆离不断追赶我的生物,那些开在领居家院子里的桃花树,颤抖的风摇弋一地的落花,就想梦中飞舞的蝶好像一直在缠绕着我......如今,拿起画笔,铺开绢纸,我只想在不断剥离与重构的传统文化之间,找到真正滋养自身、让自己自洽的存在,让自己想要的一种恣意的表达方式。我经历过从南到北的迁徙,又从北到南的回归,这种经历深刻地影响着我的创作观,甚至可以说,我的艺术是这些经历的延续与映照。我的作品围绕着身份、孤独、时空与情感流动展开探索,但我不想让我的作品永远背负那种“漂泊感”,我想带着这些情感去登山问道,去疗愈,去籍慰。比如这些记忆中的“天马行空”都有可能表现在我浓烈的颜色里,我喜欢那海蓝的颜色,那看似非常平静的海平面,如同一种情绪,一旦受到感观刺激,便会翻涌而出,一泻千里。https://q9.itc.cn/images01/20250416/9da662ab0e344158b57ddce1c178bdec.jpeg《山海经• 且听青鸾鸣春 》局部2我想让我的创作不仅停留在视觉表达上,我会要得更多一些,那便是一种哲学实践——在碎片化的叙事中,重构那些坚定且赋予我灵感的记忆;在隐喻与象征中,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就像一部纪录片,我不断回溯、重访那些被时空冲刷却依然想要被关爱的一个“自我”。我深知,年少的梦想其实在伴随我并不模糊的记忆一直在飞翔,任何一种远古神兽都可以成为我的临时性座驾。我对于“桃花”的喜爱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或许源自成长过程中持续的不确定性和缺乏稳定的情感依靠。这种敏感性塑造了我,也成为我艺术表达独特性的来源。在作品《山海经——且听青鸾鸣春》中,我借用了“青鸾”与“剑客”等象征符号,通过云雾、山川的渲染烘托,让随机生成的笔触融合抽象与具象,宏观与微观的视觉跳跃,暗喻人对自然的认知从敬畏到共青的转变,也展现了一种在当下剥离传统山水程式化的绘画状态。我的作品一定是在情绪上承载着“碎片、时空、痕迹、不确定、不安定与对稳定的探索”等意象,映射出我在体悟世间万物循环时的内在体验。这是一种观察者的视角,也是一种“本来无一物,明镜亦非台”的哲学映照。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深意,其实就是所谓的“逍遥派”所承认的“穷途”的存在。我在“飞”的过程中,总是能听到云雾、山岚与空亭中风铃的私语。我不断反思自己,青鸾俯瞰的山水真的就是世外桃源吗?逍遥之美为何总是诞生于这残垣断壁的凝视当中。https://q0.itc.cn/images01/20250416/c4a4ea6c28044aef84d8970156542ee9.jpeg《山海经• 且听青鸾鸣春 》局部3以前临摹董源的《溪岸图卷》,临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临摹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临摹石涛、临摹八大,总在想为什么那些山石草木皆有灵性,为何却又困于“形似”的窠臼。直到后来我在陕西华山见云海翻涌,在江西庐山见到高山顶上的城镇,我在张家界望断天门山洞口,才忽然悟出古人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实则是将自然内化为心象的炼金术。在《且听青鸾鸣春》中,我摒弃了传统青绿山水的程式化构图。山非南北宗,线非马夏线,皴非范李皴,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心象山水”:线皴与赭石、石绿交融处,是《山海经》中“日月所出”的峚(mì)山;墨色晕染的留白,化作《大荒东经》里“上有扶木,十日所浴”的汤谷。青鸾穿梭其间,翅羽扫过之处,山石崩裂为几何碎片,云雾凝结成流体曲线——这是将古人的“造化”打碎重组,以现代性的解构致敬传统。https://q2.itc.cn/images01/20250416/6cce9cab34ee4aeaa82b01721edf7daf.jpeg《山海经• 且听青鸾鸣春 》局部4传统神话绘画总是执着于故事场景的再现,我却让青鸾成为纯粹的“意象符号”:它的啼鸣是画外音的震颤,它的飞翔是时空维度的折叠。观者不必追问“青鸾从何而来,去向何方”,只需感受那一声鸣叫如何击穿现实的钝感,让灵魂短暂地悬停于“逍遥”的裂隙里,这个春天所呈现的一切,的确有点让人捉摸不透。在当下时代这个许多“不确定性”的际遇中,“逍遥”早已不是古卷中的玄虚概念,而是一种生存的韧性。当我以第一视角凝视这幅完成的作品,忽然明白:那只青鸾,以及那只追寻的鹤都从未想要获得什么,它们只是在这另类人间,为自己辟出一寸听春的余地。而每一道墨痕,都是对“逍遥”的重新定义——似乎所有的符号均放在一个盆景里,在限制中舞蹈,在负重中飞翔,在喧哗中守住一片沉默,那座只属于自己的一方山水早已飘荡在凡尘之外。https://q6.itc.cn/images01/20250416/3727f9460cde411bbf07db1b8a0221e1.jpeg《山海经• 且听青鸾鸣春 》局部5在传统绘画中,“逍遥”常被简化为隐逸山水的孤高,我却想撕开这层文人画的矜持,用焦墨皴擦,用泼墨泼彩,劈出一条属于自由的路来。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说到“物各有性,性各有极”;我恍然惊觉:青鸾的“鸣春”未必是欢歌,可能是对寒冬的告别,或是对自身宿命的叹息。就像当下,一面渴求“躺平”的自由,一面在深夜辗转反侧——这种撕裂感,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逍遥”?或许,“逍遥”从不在远山,而在提笔的刹那,在观画的凝眸,在那些被青鸾啼鸣刺破的、庸常生活的缝隙里。https://q5.itc.cn/images01/20250416/b6b20ee7f3734dfba399c47e7eed6470.jpeg《山海经• 且听青鸾鸣春 》局部6艺术家是一个时代的创造者,也是坚守者。他们将自身的问题剖析、探索,在属于自己的这片“实验田”里不断试验和表达。他们的使命重大,或许会被人误解,被人指责、被人议论,但如果能经受住历史与时间的筛选,他们的故事便会影响下一代。这样的故事,本身也是历史,而所有的历史都值得被借鉴、学习,或成为一种无言的警示。《山海经》于我,从来不是一本志怪图谱,而是一张被遗忘的“心灵地图”。那些奇兽、山川与神祇,实则是古人用想象凿刻的精神图腾。青鸾,这只“见则天下安宁”的五彩神鸟,在《西山经》中惊鸿一瞥,却让我窥见了一种近乎奢侈的逍遥——它不栖梧桐,不饮醴泉,振翅时风雷涌动,静默时云霞自生。https://q9.itc.cn/images01/20250416/e930c1ebe6dc4b0db61b0c71ac09759f.jpeg《山海经• 且听青鸾鸣春 》局部7当我第三次修改完成《且听青鸾鸣春》最后一笔时,我忽然想起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而今日的诘问或许是:“子非青鸾,安知青鸾之逍遥?”我默然——这正是《且听青鸾鸣春》最深层的寓言:神鸟的逍遥,恰恰映照出当下这个时代“想逍遥却不便逍遥”的矛盾与挣扎。我笔下的“逍遥”,绝非隐士遁入山林的逃避,而是庄子笔下“乘物以游心”的觉醒。我是一名画者,亦是一名行者,更像是一名在时空裂缝中跋涉的旅人。如有青鸾为引,我愿意凿开一道“逍遥”的缝隙,一路向前,义无反顾。未君于2025年4月16日—— 艺术家简介 ——以开放性的研究视角和微观的建构意识https://q7.itc.cn/images01/20250416/a0ae1de437d1403a9a47ce77c0748d9c.jpeg未君,湖南益阳人,1973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市,副高职称,自由职业艺术家,九三学社民主党派人士。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兼重彩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中央统战部新阶层自由职业服务团成员。湖南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湖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九三学社湖南省书画院副院长,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委统战部新阶联副监事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未君 | 解码《山海经——且听青鸾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