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4 天前

14岁女生被同学霸凌割伤脸,施暴者因未成年不予立案?

4月23日,陕西西安经开第六中学的一起校园暴力事件。网传视频里,女孩校服上的血迹触目惊心,家长群里的聊天记录截图显示,司法鉴定为“轻伤二级”——这个在法律上本应追究刑责的伤情等级,却因施暴者未满16岁,被派出所一句“未成年不予立案”轻轻带过。学校工作人员轻描淡写的一句“当天已解决”,教育局“正在处理”的官方回应,更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公众对正义的期待。我们总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当校园暴力以如此血腥的方式撕开伪装,当法律对未成年施暴者的纵容成为帮凶,当学校和教育局忙着推诿责任而非解决问题……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要多少个破碎的家庭、多少道狰狞的伤疤,才能换来对校园霸凌的真正重视?1法律与年龄的博弈:未成年保护法何时成了“免罪金牌”?在这起事件中,最刺痛公众神经的莫过于“轻伤二级不立案”的司法结论。根据《刑法》第十七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八类重罪负刑责。而“轻伤二级”恰好卡在法律责任的灰色地带——它足够严重,却够不上“重伤”门槛;施暴者年龄足够大,却仍被“未成年”标签保护得严严实实。这种尴尬的处境,让法律条文与现实困境形成了尖锐对冲。2019年大连13岁男孩蔡某某杀害10岁女童案,就曾掀起过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激烈讨论。当时舆论场几乎一边倒地呼吁“降低入刑年龄”,但四年过去,我们看到的仍是同样的剧本:施暴者挥刀时冷血得像个成年人,承担后果时却缩回“孩子”的保护壳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法不责幼”的潜规则,正在无形中助长未成年人的暴力倾向。当孩子发现,即便用刀划破同学的脸也不用付出代价,当他们目睹同龄施暴者仅因年龄优势就能逃脱惩罚,校园暴力便会从个别事件演变成群体模仿的“破窗效应”。就像心理学中的“责任分散效应”,当法律为暴力开了口子,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加害者。但把问题全推给法律显然不公平。现行法律框架内,对未成年人的矫治教育本应有更多作为空间。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可以采取矫治教育措施,如专门学校就读、行为管束等。可现实中,这些条款往往沦为“纸面文章”——要么被学校以“影响升学率”为由拒绝接收,要么被家长用“孩子还小”搪塞过去。在西安这起事件中,我们甚至没看到任何关于矫治教育的公开信息,仿佛“不予立案”就是终点。2学校的沉默与推诿:教育者的良心去哪儿了?如果说法律漏洞是系统性难题,那么学校和教育局的应对态度,则暴露出更赤裸的人性之困。面对家长质问,经开六中工作人员一句“当天已解决”,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教育局回应“正在处理”,却对具体措施讳莫如深。这种“鸵鸟式”危机公关,像极了某些成年人面对问题时的惯用套路:只要不直面矛盾,问题就会自动消失。可校园暴力不是家务事,学校更不是和稀泥的菜市场。
当学生在校园内被持刀伤害,这早已超出“同学矛盾”的范畴,而是严重的治安事件。学校第一反应不该是调取监控、配合调查吗?为何在派出所尚未给出结论时,就急于宣称“已解决”?这种急于撇清关系的姿态,让人不得不怀疑:所谓“解决”,究竟是真正为受害者讨回公道,还是为了维护学校声誉的危机公关?更令人心寒的是教育局的回应。一句“领导和老师已介入调查”,听起来像在走流程;“可能和家长预期有差异”,则暗含“家长无理取闹”的潜台词。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与近年来多起校园暴力事件中教育部门的反应如出一辙:总想着用“心理辅导”“加强教育”等万金油话术平息舆情,却对最核心的责任认定和追责机制避而不谈。我们不禁要问:当学校把“不出事”作为最高准则,当教育局把“稳定”凌驾于公平之上,教育的底线究竟在哪里?那些被暴力伤害的孩子,那些在深夜惊醒的噩梦,难道就活该成为“大局为重”的牺牲品?3破局之道: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有多远?面对这起事件,愤怒和指责固然容易,但真正有价值的是思考如何破局。毕竟,没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也没有哪个教育工作者愿意看到校园沦为暴力温床。首先,法律层面需要更精细化的设计。与其纠结于“降低入刑年龄”这种非黑即白的争论,不如建立分级干预机制。比如,对实施严重暴力行为的未成年人,即便不追究刑责,也应强制接受心理评估和行为矫治,并在档案中留存记录,作为未来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同时,可借鉴国外“恶意补足年龄”原则,当施暴者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恶意时,适当突破年龄限制追究责任。其次,学校必须从“消防员”转型为“防火墙”。这意味着要建立常态化的暴力预防机制:定期开展反霸凌教育,设置匿名举报渠道,对高危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更重要的是,当暴力发生时,学校应成为受害者的第一道保护网,而非加害者的帮凶。比如,可引入第三方调解机构,避免“和稀泥”式处理;对隐瞒不报或包庇施暴者的教职工,应严肃追责。再者,家庭教育不可缺位。很多校园暴力事件背后,都能找到问题家庭的影子:或是父母溺爱纵容,或是家庭暴力循环,或是长期缺乏关爱。学校可联合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对存在暴力倾向的学生家庭进行强制干预。毕竟,改变一个施暴者,比惩罚十个加害者更有意义。最后,全社会需要形成“零容忍”的共识。这包括媒体对暴力事件的客观报道,避免过度渲染引发模仿效应;包括司法机关对未成年案件的公开透明处理,用案例树立法律威慑;也包括每个普通人,在面对校园暴力时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回到西安这起事件,我们期待看到的不是又一份“正在处理”的通报,而是具体的追责结果、矫治措施和预防方案。当14岁的少女在教室门口留下血迹时,那不仅是一道伤口,更是整个社会良知上的伤疤。唯有直面伤疤、缝合伤口,才能让校园重新成为孕育希望的净土,而非暴力滋生的温床。毕竟,今天我们为受害者发声,就是在为明天自己的孩子争取一个更安全的成长环境。这,才是对“保护未成年人”最好的诠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4岁女生被同学霸凌割伤脸,施暴者因未成年不予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