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前天 21:50

:退林还耕变秃山!生态账谁来买?是谁在掏空农民腰包?

贵州赤水,曾经的“中国竹都”,如今部分地区却因为“退林还耕”变成了荒地,政策初衷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实际执行中却与地方实际情况相冲突,造成了资源错配和巨大浪费。竹子被砍了,地却荒着,这场以“保护耕地、保障粮食”为名义的行动,为何最终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砍掉竹子并没有变成丰收的田地,留下的却是让人难受的荒凉景象,这令人疑惑不解,说好的种粮食,结果地却荒着,这背后是土地不适合种粮食?政策出了问题?还是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故事的开端,缘起于一次声势浩大的“退林还耕”运动,工作队大队人马进驻村庄,高举“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的大旗,雷厉风行地砍伐村民们赖以生存的竹林。一开始,村民们充满希望,认为即将迎来一场乡村振兴的新变化,他们盼望着更好的日子,相信这次行动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但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落空了,政府人员一走,只剩下光秃秃的竹林和一片混乱的景象。原本应该进行的土地恢复工作却迟迟没有开始,以前充满活力的竹林变成什么都没有的荒地,即使是生命力顽强的野草,也难以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景象十分凄凉。事件追踪与争议聚焦:从最初的“退林还耕”政策,到后来的“整改复耕”措施,这段过程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两个政策名称的转变,反映了政策思路的调整与完善,各方观点交锋,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政策执行的合理性以及农民的利益保障等方面。记者实地调查发现,“退林还耕”在赤水多地变成了一场不彻底的烂尾工程,竹子被砍了,但根还在地里,土地也没好好平整,更别提什么灌溉设施了。曾经绿意盎然的竹林,现在成了光秃秃一片,这场“退林还耕”并没有真正改善耕地,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赤水市已经完成整改的林地,有超过四成闲置着,这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实在可惜,这些土地没有恢复种植竹子,也种不了粮食,就像治理只做了一半,拆掉了原有的竹林,却没有改造成可以耕种的田地。这种“开天窗”式的治理方式,只是表面上拆除了违规的竹林,却没有让土地重新发挥作用,网络上大家都在说“退林还耕”不好,觉得这个事儿没道理,效果也不好,官方回应慢了,说其实没这个政策,是大家误会了。官方的实际行动是“整改复耕”,也就是要把不合规占了耕地种树的情况纠正过来,恢复耕地,官方解释想说明情况,但很多人还是关心浪费的资源和损失的钱。成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环城生态公园里一些地方被重新种上了农作物,原有的绿道和绿地景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庄稼。虽然官方说这只是为了改正之前不规范的做法,并没有改变土地的用途,但是被拆掉的景观设施还是让大家觉得很浪费,也表达了不满。赤水“退林还耕”事件反映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以及地方政府面临的执行压力,确保国家粮食供应是关键,但实际操作中需要兼顾地方的特殊情况。赤水以“中国竹都”闻名,竹产业是当地的经济命脉,贡献了超过六成的GDP,几乎所有家庭都靠竹子维持生计,这意味着,在推行“退林还耕”政策时,需要认真权衡粮食生产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到更合适的方案。赤水市竹林面积广阔,足有47万亩,每年生产超过150万吨竹材,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20亿元,对于当地农民来说,这片竹林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是致富的关键。一亩长成的竹林,每年能带来3000元到5000元的纯收入,这对于许多农村家庭来说,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收入来源了,竹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赤水市充分利用竹林资源,将其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道路,但是,制定政策的人好像没考虑到赤水的特殊情况,硬要把种竹子的山地改成耕地。赤水那边大多是陡坡地,本来就不适合种粮食,就算勉强种了,产量也不会很高,赚钱更比不上竹产业。这种做法就像“削足适履”,硬要把一个好好的经济发展路子往不适合的地方搬,结果肯定不好,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冲突:既要保证全国人民都有饭吃,又要让各地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退林还耕”的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粮食没有明显增产,反倒造成了生态环境和百姓生活的双重困境,一大片竹林不见了,这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平衡带来了负面影响,水土流失的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竹子的根系像一张大网,本来能够牢牢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现在土地失去了保护,暴露在外,更容易被雨水冲刷,这就大大增加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没有了竹林的保护,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升高,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加艰难,此外,竹林就像一片“天然氧吧”,它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这对提升空气质量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起着关键作用。竹林被砍伐,对当地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会变得艰难,很多赤水市的农民都靠竹子生活,没了竹子,他们的日子就难过了。据统计,赤水市有将近7万户农民,他们家里的收入大部分都来自竹子,差不多占了人均年收入的六成,竹子对他们非常重要,就像是“摇钱树”一样,是他们生活的保障。曾经赖以为生的竹林现在枯死了,土地也失去了耕种价值,许多家庭因此收入大幅减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情况变得更糟的是,部分农户为了发展竹产业,还贷款购买了相关设备和技术,现在竹子种不活了,债务却依然存在,加重了他们的经济压力。赤水“退林还耕”事件反映出政策执行中存在弄虚作假和不顾实际的倾向,“半拉子工程”就是为了追求速度而忽略效果,只看表面功夫不注重实际结果的体现。缺乏对当地情况的认真调查和科学分析,再加上上级施加的压力,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求成,为了完成任务而忘记了政策本身的意义,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这是衡量政策成败的核心标准。赤水“退林还耕”事件提醒我们:制定和执行政策要符合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并充分考虑当地的特点和老百姓的利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退林还耕变秃山!生态账谁来买?是谁在掏空农民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