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让基层无所适从吗?' R- b3 a) Z2 S7 G8 ^6 L) Y. v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一线干部的辛苦有目共睹。一些人就说,媒体监督“搞得底下都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了”,似乎是媒体的监督报道扰乱了基层工作的规则和节奏。5 {. Z; h8 s' s" a8 J7 N
应该说,媒体监督的问题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群众意见不满的反映。作为基层政府、基层组织,以群众的意见诉求为导向,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回应性,推动治理能力建设的题中之义。除此,还有什么别的规则和节奏呢?! a$ a8 \+ R5 g
要看到,当今之世,不止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社会治理同样进入了2.0时代。面对人民群众水涨船高的权利意识,以及愈发丰富多元的发声渠道,哪个部门也不可能在“静音状态”中按部就班闭门运转。相反,直面问题,欢迎监督,调查研究,广集民意,增加参考系数和认知视角,开展工作才能更加顺利。 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媒体的发声并没有打乱什么,反而对于体察社情民意、提升治理能力大有益处。. D7 n* g. t J, G1 _4 ]/ j" n, l$ l, p
(七)
% r- d. h z* ?" x% N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反映格局气度,也反映能力水平。3 |5 _9 ^; w5 W4 l+ R3 }4 U
有问题意识的领导干部,敢于直面批评监督,能够虚怀若谷地听取不同声音,以便更全面地作出判断,冷静科学地分析,深思熟虑地提出办法。2 Z; g f) p( |% V( }* F# ^5 \1 W4 F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 G) i4 f) {$ X! I; h, Y2 T% a4 k 全社会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与讨论,聚焦成建设性的“光束”,更好地照亮公共生活。0 s- t. f% |2 K( t/ ?. o
善治离不开舆论监督。愿更多领导干部正确理解和对待舆论监督,那不仅是一种智慧和格局,亦是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趋于成熟的标志。(来源:北京日报)- y8 J& e8 M3 i: E
8 X( d L2 E2 a f9 @" C$ z3 D
. m8 ?, T9 o' H9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