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11岁儿子受辱跳楼之后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4-1-16 15:12 标题: 11岁儿子受辱跳楼之后 “从那以后,保护万千宽儿,成了我们的使命。可我也多想在这万里的云层里和你相遇……”2024年1月12日,张定杰发布了一条从飞机舷窗拍摄的云海视频,并配上了这样的文字。此时距离儿子张宽去世已经过去了两年多。# r$ A+ p* x) }& c2 m
. d/ `$ K- o' ^, x/ n( J/ a
2021年11月9日16时左右,张宽放学后从自家小区的一栋高楼跳下,结束了11岁的生命。$ {: c' _ y* i6 `: u
1 f* V$ t. o+ V# T% C' c. y 事发后第三天,张定杰、汪蓓蕾夫妇看到了儿子留下的遗书:“我,本人张宽,诚(注:别字,应为承)认:本人的死亡不与父母、家长、社会、国家有关,只和邹某有关,她用暴力的手段。”遗书中所说的邹某,是张宽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C" X z3 E# G6 Z
/ x0 { w& ^6 y! n 通过教室内的监控视频,张定杰夫妇发现,事发之前,邹某曾多次在班里公开贬损、羞辱、责骂张宽,仅出事当天就有8次。 6 c% N% G7 v1 G7 [+ A, O# A V6 R) | U- d: o; m( t: K7 p
愤怒的二人以侮辱罪、虐待被看护人罪将邹某告上法庭。 9 r" D6 W( x& @) d6 f( @+ Y, w; E
2023年8月,该案一审宣判。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人民法院认定被告邹某不构成侮辱罪、虐待被看护人罪,宣判其无罪。张定杰当庭提出上诉。同年11月21日,二审开庭。“邹某对张宽的行为是属于正常的教育惩戒还是侮辱”成为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张定杰和汪蓓蕾坚持:“惩戒不等于打骂,批评不等于侮辱。” 7 a% c3 Z0 {7 H + B6 j* h1 P2 |6 J6 n3 J5 e, e 失去儿子的两年多里,张定杰夫妇也走上了一条艰难的“自愈”之路。他们努力寻找张宽自杀的真相,也将“治愈”当作自己的使命,为遇到类似困境的青少年和家长提供法律和心理援助,希望尽己所能避免类似悲剧再度上演。
张宽留下的遗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6 F! i6 }5 f ?
消失的试卷$ I& U# L; h, I9 E! p
6 g) d( @# y! V* Q( w" C
遗书寥寥几行,矛头直指邹某。师生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成为此案的关键。 ! \- R4 T8 F% b( B4 u6 Y/ l3 L& e ! c7 S* v c ?+ @. E0 A: p 监控视频是还原真相的关键,但获取并不容易。张定杰说,事发后,他们曾多次要求查看教室里的监控视频,但被告知只能看到图像,没有声音。拿到视频后,张定杰在电脑城找了个技术人员,“对方很轻松地就恢复了视频声音”。 " L) A) L+ p1 ?" V% d9 _ 6 a+ n3 O0 R8 N4 ?" _ 借助教室内的监控视频和二审法庭上控辩双方的对峙,可以大致还原出事发前后的课堂——/ i0 P, H/ H; ~
' E% W0 s* i8 e, e2 A8 { “张宽是欠债大王,全班你欠的债最多。试卷试卷不过关,小册小册不过关,作文作文还欠债。”2021年11月9日上午的语文课上,邹某批评张宽。这是事发当天监控中邹某对张宽的第一次批评。汪蓓蕾说,事后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明白邹某为什么要这样批评张宽。+ S- S- N9 A2 @8 j% N
% V' @8 F$ o/ f2 `# w8 I& J+ J2 T 事发数天前,邹某曾布置过一张试卷,张宽和同学做完后一起交了卷子,中午就回家吃饭了。 ( T2 s- g Y2 Z) B2 ` & N, A# [5 H' |4 ~2 [- b 张宽是班里为数不多的中午回家吃饭的学生之一。2 b6 p0 f' q& r( ]
/ g/ M7 g8 x: v! e- E! I+ O 此前,张宽也一直在校吃午饭,后来因为食堂拆除改造,学校将餐饮外包给了一家南昌的公司,汪蓓蕾担心影响饭菜质量,从11月起就停报了“课后服务”,让张宽每天回家吃午饭。张定杰夫妇事后想来,这或许成了邹某针对张宽的原因之一——他们从该校其他老师口中得知,如果班里的孩子都参加“课后服务”,班主任会有一笔1000元的奖金,“张宽不参加课后服务,影响了邹某的KPI,她心里有气。” 3 P. `, |; n! p. X7 u3 j( L# L8 m. |$ q2 ~- W
也正是因为张宽回家吃午饭,所以那天他并没有领到批改后的试卷。而这张试卷事后竟然不翼而飞,至今没有找到。$ g! U3 m" T+ V) v6 r! T+ @
' f+ M! d. V4 l; T 监控视频显示,事发前一天的语文课上,邹某曾严厉质问张宽为什么没有交回试卷。11月9日上午,张宽答应邹某,第二天将一张用手誊抄的新卷子交给邹某。当天下午,邹某临时将第一节课调换成了自己的语文课,课上又对张宽发难。$ e5 J' M) u; I6 k% }8 d% y
1 _1 a. r$ B6 H* z
视频中,14时11分,张宽两次举手试图回答问题。$ y5 A/ s R' ]8 I( j
9 Y, p. z5 i- V& Y “下午刚上课的时候张宽坐得这么端正,还举手想回答问题。怎么会马上要去自杀呢?邹某事后又怎么能诽谤张宽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呢!”张定杰在二审法庭上说。 4 v8 O V, Z [+ y$ F7 Y4 r6 Q. a; L6 J4 Z* d0 B( p
几分钟后,邹某走到张宽身边,继续催其交试卷。 ( q8 R1 N# i8 b5 T1 C ) u% y8 x- F. \, P! P# q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张宽是我们班的骗子,言而无信。”邹某说着,将张宽从座位上拉起来。因为邹某背对摄像头,无法确认邹某如何将其拉起。但张定杰夫妇坚持认为邹某是掐着张宽的脸让他站起来的。据《南方周末》此前的报道,班里另一位学生曾向警方证实了这一点。 ! y* k5 D) I, G' j% e( g0 d0 |5 m1 Q+ J8 O
邹某又问张宽找到卷子没有,张宽回答:“没有。” , d# C2 G8 c5 O# N2 T/ ^; }: ^' a$ ^6 M6 X7 c9 [
邹某继续说:“你告诉我,什么时候可以全部写完?回答!大点声,让所有人帮我作证……明天早上?你明天早上又请假不来了!”课堂上一阵哄笑。5 H' B V. g; ^0 ~( F
) D$ U2 s& D3 y) q9 P5 }$ d “邹某向张宽要的是一张他根本就没有领到的试卷,怎么订正?怎么交?”汪蓓蕾在二审法庭上愤怒地质问邹某。他们一家认为,“正是邹某一次又一次的逼问,把张宽推向了对面的24楼。” " K/ O+ Y: d7 g3 e# ~6 U) e. ?! v3 C5 {; j1 ]
几分钟后,已经回到讲台开始讲课的邹某又对张宽吼了一声:“你的语文书呢?”她再次走到张宽面前,翻看张宽的作业本,先说“错别字一大堆”,又举起本子说:“看看你的本子,你是有多穷?你中午没吃饭吗?要咬本子吃?我就不相信本子会自然地破损,这绝对是人为的,中午没吃饭所以要咬本子吃。”全班再次哄笑。 0 V$ ]1 G2 Q. M" U2 @, \3 } ( |& ~. g: _+ X/ {4 g4 c7 D `% ? 邹某返回讲台,拿了一个本子丢给张宽:“来,你太穷了,送你一个本子吧。希望这个本子明天不会又被你吃了。” 3 E' j! t7 m [ l 9 x5 y$ X1 d- _. j 张定杰在法庭上强调,张宽的情绪就是在这一刻急转直下的:“视频里孩子的脸色和之前完全不同了,他非常低落,还向左边的窗户看了一眼。”张宽所看的方向正是他自杀跳下的高楼。张定杰说,在以往的教学中,邹某曾多次辱骂学生:“你还不如找个对面的高楼跳下去呢!”邹某当庭否认自己曾说过这样的话。2 r& k+ w. }7 } @3 d8 C, N
# N3 N; M: ~* b W* n
几分钟后,邹某在教育另一位学生时说:“你也要学张宽是吗?你也要请假不来是吗?”她还说,没有信用的人,以后到社会上也无法立足。& ^* @8 F! |, _' N
, i; E+ u) W) z7 w; d
张定杰认为,邹某作为老师,这样的话语否定了孩子的未来,对张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从他的神色和坐姿来看,他已经崩溃了”。在14时30分到14时51分的监控视频中,张宽再也没有心思认真听讲,先后5次望向对面的高楼……
张宽出事前,这曾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2 m; A ~9 O% E* F2 Q
事发后数月,张定杰夫妇根据视频及其他家长的反映,多次向九江市教育局提供邹某讥讽、歧视学生、收受家长贿赂的线索,并在2021年底以刑事自诉的方式,将邹某以涉嫌侮辱罪、虐待被看护人罪告上法庭。他们认为,邹某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违反师风师德的问题,而应该被追究刑事责任。6 q; }7 a4 G% s2 V
/ K6 A: E8 F2 X5 i1 |: c
2023年8月9日,该案一审宣判。法院认定,被告人邹某不构成侮辱罪、虐待被看护人罪,宣判其无罪。张定杰夫妇当庭提出上诉。 - h+ L1 ?' B0 T4 k8 q# k3 S. M: L/ r: \$ F
同年11月21日,该案在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在长达11个小时的庭审中,张定杰方终于当庭播放了涉案课堂视频,一审法院曾因设备问题导致课堂视频无法播放。张定杰夫妇认为,这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一审结果。, E8 x3 s% X7 C: i$ {+ B
( D: O4 p8 O) I
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依然在于:邹某对张宽的行为是属于正常的教育惩戒行为还是侮辱行为。 ; P9 ?# d8 n3 r' l/ ~! G4 [3 A& w/ c0 J$ E6 t
张定杰方认为,邹某对张宽的语言和行为具有主观故意和公然性,邹某在全班公开贬损、羞辱张宽,带头对其进行霸凌和人格侮辱,仅出事当天就有8次,最终酿成了悲剧。 x/ P \& o; T% b
) x5 c: R. `+ B, w% x
“惩戒不等于打骂,批评不等于侮辱。”二审开庭前一天,汪蓓蕾专门从四川请来了民间教育人士计钦敬,并在法庭上反复引用了他的这一论点。0 F5 l9 b: i: {- G0 Z+ q
6 @ e; y& s2 ?5 E! l4 u' A 邹某一方则反复强调,她对每个孩子都会批评教育,并不是单独针对张宽一人。她对张宽所做的是正常的教育行为,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侮辱。“批评学生是正常的教育行为,希望大家对善意的教育惩戒多些包容。”邹某在法庭上说。2 x$ l* f, D _, J) y' J
$ K% ]% {& Q# o: ~# A
自愈,治愈 4 n7 s, {" ^& d, T5 f2 p* ^0 U) t: t' r
痛苦中,张定杰夫妇选择离开九江,来到上海。 ; t# }( D) v O ; f: b5 k/ `* Y( B' r: j4 G: z 张定杰成为律师后,许多有类似经历的家长看到了张宽的案子,慕名而来。代理这类案件的难度往往很大,张定杰却接手了很多,他把这看作儿子留给自己的使命。 H" I" N G: d; b/ j( ~
+ Q8 x, c5 |; C D
“这样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张定杰说,“家长往往会处于巨大的伤痛之中,证据一般又掌握在学校手中,取证很难,加上来自各方的压力,99%的家长会选择接受调解,放弃寻找真相。” . `7 E5 h* _; w R , Q |( ]' W& Q) E: v0 K( i! y7 ~ q 张宽去世后,九江当地也曾出现很多流言,比如称张宽患有癌症,是他不想拖累家庭、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邹某方也在庭审时曾将此作为张宽的死因之一。 9 R; l8 e; e' D# l5 s) f) b$ o6 l . q3 r" j7 q/ U 事实上,九江警方在当地五所大医院均未查到张宽的医疗记录。“张宽一直非常健康,他有没有癌症,查查他的医保卡就行了。”张定杰说。 q1 `( T* g0 N6 i( ^& G" | ( f+ o8 h# v3 i W, y* U7 C 邹某称张宽曾请假一学期。汪蓓蕾当庭出示了张宽在那个学期的作业和记满笔记的课本,以及当时他们与邹某沟通张宽学习情况的聊天记录。: Y( ]; J! K" ]9 T+ S1 o1 O
& u# A4 Q, M! R' d- `; L
张宽出事后,汪爱民的大家庭也分崩离析,几乎断绝往来。他的兄弟曾不止一次地劝阻他和张定杰夫妇,不要再继续追究学校和邹某的责任,不要在网上发布相关信息,早点拿了赔偿款息事宁人,有一年过年甚至还动手打了汪蓓蕾。, G0 H+ V7 O* p3 u5 F( e1 \) L
' P, m' L4 e) f6 i
张定杰知道坚持的不易,所以更加敬佩并愿意尽力帮助这些坚持下来的家长。( U+ B* b2 ]6 f* n+ W+ o6 t$ I- b8 n
% K$ F, D: ~/ _1 x0 m9 U 去年,他接手了一个发生在某一线城市的案子,一对高知夫妇多年求子,好不容易通过试管生下儿子,万般疼爱。没想到孩子却在12岁那年,因为开学那天误走进了女厕所,而遭到全班同学耻笑。不堪受辱的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痛不欲生的父母,苦苦寻找真相。0 l7 E. m. @ K. d& h
( j( q% e0 X5 X1 M7 I, x 随着调查的深入,张定杰发现这个案子和儿子的案子很像,都是老师事先看到了孩子的遗书,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及时告知家长。 . m8 q2 h# |# ?7 O7 n& | 3 ]4 K' d. E: n8 c! ^ 他很痛心,甚至痛苦,这样的悲剧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但面对悲伤的父母,他却很少把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跟他们一起哭有什么用呢?他们越悲伤,我就应该越理性地去帮助他们。”他说,当下最要紧的就是找到更多、更有力的证据,还原事情的真相,只有法律的公平正义才能真正治愈家长心里的伤口。 + `/ K! X [* O; g2 C" T, Y) i) z0 {$ j2 v+ p; _0 _4 t3 U
汪蓓蕾性格温柔,失去儿子后身心遭受严重打击,很难大声说话。在二审开庭的11个小时里,她却始终坐在原告席上,或声音洪亮地陈述观点,或将证据高高举起,铿锵有力地驳斥对方,像一个“斗士”。
5 ?% j) u L2 @. G 大半年来,她见到了很多和张宽有同样经历的孩子。“孩子太弱小了,表达的能力、反抗的力量都有限,而他们往往是老师和家长情绪和压力的承受者。”汪蓓蕾说。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从南京赶来的一家人,那个孩子是个初中生,老师总是在班里嘲笑他“脑子很笨”“家里穷”,引得全班哄笑。这样的遭遇让他精神崩溃,躲在家里半个月没有出门,还常常出现幻听,耳边都是老师同学的嘲笑……# u+ a" Q, N2 G4 Z! I& H! V
I' Z4 X! d* ~% t" e 坐在这些来咨询的孩子对面,汪蓓蕾常常错觉自己看到了张宽,她会像一位母亲去拥抱这些孩子。每一次拥抱,她都会讲同一句话:“我和天使会一直守护你!”对面的孩子无一例外流下眼泪。汪蓓蕾觉得,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真正的付出和爱。 9 I/ h% O2 O4 O: |8 S. F% N/ w$ O6 v* L4 Y
来找汪蓓蕾的家长和孩子越来越多,很多又在外地,她就把心理咨询室开到了线上,她不停歇地工作着,近期还筹备在香港成立一个分部。“这样我才能够继续和宽宽建立连接,一生的连接。”汪蓓蕾说,儿子的离开对他们来说是痛也是力量,“我们要和宽儿一起保护万千的宽儿。”: W! w: \( _, A6 l7 @7 k8 e0 `
/ }% j: O, I! F4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