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花光零花钱购买各种“稀有卡”“典藏卡”,有的孩子甚至偷盗家人钱财购买卡牌……集卡,成了这些孩子的社交名利场,炫耀攀比暗流涌动;也成了不少家长的心病,不仅耗费钱财,还影响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T& u0 M1 j' A) v) B
一些未成年人“集卡成瘾”背后暗藏哪些猫腻?又该如何刹住这股卡牌风潮?法治经纬版今天推出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座无虚席满地“废卡”4 p/ ]! C$ ^& u8 C1 a! h& X
8 c+ U/ S7 }! t* R( s M
“同学们都玩卡牌,为了加入他们,我也就开始玩了”;* [/ Z* m4 V0 W/ \( t9 v" X- s
2 x h) @6 @ u) l z; ~ s. r, O “我会和同学互换喜欢的卡,老师不允许把卡牌带到学校去售卖,但我们可以在网上买”; % M) _$ y6 G7 o 8 d3 i: L" _0 a* o- J) H! {5 A “我的目标就是稀有卡,其他普卡直接扔掉”……: q5 F0 M4 ?( M& D
0 u' S- `/ W" L2 `4 I1 c3 L
记者连续多日走访北京市西城区某商场售卖卡牌的店铺,发现一到周末,大量中小学生或坐或站在商品墙前拆卡,卖家设置的专门供卡牌消费者拆卡的区域座无虚席。# A1 v. |( e `& J% E' q* E7 t4 u; c
; E9 Q1 a3 _7 o( [. ?3 o9 A; Z 两名读初中的孩子在货架前挑选卡牌,他们拿起一盒掂一掂后再拿起另一盒。“我们主要是想要‘稀有卡’,掂一下感觉重量,虽然不太准,但有时候也能掂中。”其中一名孩子对记者说。 ! L7 j1 z P1 u# x5 p, D9 @% Z% D3 }' n' K% o |3 X5 j
还有一名家长带着孩子在店里拆卡。其介绍,孩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收集卡牌已经快一年时间,“平时在学校周围的文具店买卡牌,有次拆到一张价值268元的‘高阶’卡牌,兴奋得不得了,拉着我特地来这里再试试运气,不来就在家哭闹”。
店内不少拆卡者脚下有大量卡牌。一名女孩说,这些被扔掉的都是普卡,一个盒子里也就能留下几张“稀有卡”,其他没有收藏和炫耀价值的都会被扔掉。“暑假期间,同学们会约着一起来这里,大家一包接一包地抽,还会相互借钱买,有同学省下家长给的早饭钱或午饭钱来抽卡。” 9 |5 J% W: A, T! ^! n. e/ J3 j1 r0 B* e8 t( R6 N* V$ q( P' P
“竟然一张好卡都没有。”记者循声望去,只见几名女孩撕开各自手上的一盒卡牌,迅速查看卡牌右上角的英文等级小标,发现没有自己想要的标志,当场就把3包16张卡牌扔掉。“不是好卡,就叫废卡,这学期我们扔掉的废卡就有上千张。这都不算啥,我们几个人钱不多,就是简单玩玩,比我们厉害的同学多多了。”其中一名女孩说。6 m. R$ z6 B% o, U
! v- q3 q, r/ B! T. y
在另一家售卖此类卡牌的店铺,记者看到,有的孩子随身携带专门的卡册、卡套、卡包和卡砖(保护和展示卡牌的容器),和其他小朋友商量着换卡;有的孩子一口气买下3整盒共90包卡牌,买好后席地而坐,一包包拆开;还有的孩子不时和店内负责回收二手卡牌的“黄牛”了解某卡牌的实时行情,盘算着手里的卡牌价值几何。# M y Y$ m$ M# A" W' y5 Q2 f
5 _* I4 A2 M/ N' V6 q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陪孩子抽卡的家长,发现他们都在担心孩子过度沉迷于卡牌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但又不得不陪着孩子来。有家长说,“既然一定要玩,那还是我陪着放心些”;有家长寻思尽量引导孩子理性消费,避免过度沉迷;还有家长想着“自己平常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既然孩子有兴趣,不妨满足他的愿望”。
! v0 E* L" J! p, d7 [% x 除了线下购买与交换,线上卡牌“以小博大”的方式更加疯狂,社交平台成了一些未成年人抽卡拆卡的狂欢阵地。+ a: O; c }: B- c" l( ? q& H
6 v; t0 |* x( C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他们中的一些人组建了“×圈交流”“出收卡及避雷群”等社交群,在群里买卖自己手中的卡牌。 * r! }5 ]0 Q" w! U. |& w; y/ J; x, Q9 W% _% M. `) U
“我在收××(某动漫人物的名称)卡,有卡的家人们私我”“24包自封包黑背保真!我是未成年人所以不走平台”……近期,这些群组关于买卖卡牌的热度居高不下。9 R. {% G5 W/ v* }
% ~/ d U6 f4 C6 U 还有一些由拆卡直播间搭建的社交群,这些群往往链接不同的拆卡直播间。一些未成年人在直播间消费,希望能“花小钱,抽回本,甚至抽到更值钱的卡牌”。* ^% f ]5 X) A
+ q0 f2 m2 V$ Y
“恭喜宝宝拆出了3只小马!我们来给宝宝拆两盒卡牌。”记者点开某直播间,看到主播正在用“数卡牌上人物个数”的规则拆卡。
在这种规则下,买家最少需要拍下售价29.9元的5个卡包,主播拆卡后根据卡牌上人物的数量兑换不同系列和数量的卡盒。根据规则,购买的卡包越多,数出的卡牌人物也就越多。以此类推,赢得卡盒的等级可能越高或数量越多,抽出“稀有卡”的概率也就看似越高。 6 B$ w( c. ^7 d* \5 r9 U! x ?* e6 J) ?( X+ Y# Y
除了上述规则,还有“数蚊子”“非酋”等五花八门的玩法。记者连续多日观看数场拆卡直播发现,这些拆卡直播间虽然充斥在不同社交平台,但价格、玩法基本一致。大多数直播间虽然挂着“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标语,但实际上形同虚设——直播间并未在买家下单时进行任何身份确认,只是在买家下单后拆卡前,要求他们在评论区打下“已成年拆”弹幕。比起是否成年,主播更强调“一经拆开,不退不换”。 6 ]& r. [6 ?% K' G9 m9 }" P% S 0 I! Y( W# c. P! j l 据记者调查,一些拆卡尤其是拆动漫卡直播间的主力军是10岁至13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在直播间里下单的数额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不少人还会因为拆不到好卡“回不了本”而反复下单。+ Z. ^9 y& N$ ?. R9 S& C. D1 R
6 S, E1 E% U5 D! q3 F8 I 李雅妈妈告诉记者,为了抽到值钱的卡,李雅花了大量时间把卡盒的系列、卡牌的等级以及抽卡的规则弄得清清楚楚,甚至为了了解卡牌上的人物而仔细查找并熟背相关资料。“这些规则是弄清楚了,成绩却下滑了不少。” " K% b; Q# @8 C- m5 M+ l & c4 _- k' l! q/ ~0 e% C 李雅刷爆外公信用卡,就是因其在14个不同的拆卡直播间里下了58单,最少的一单花了9.9元,最多的一次性买了150包,花了1988元。
对于消费者是否为未成年人,洪先生和崔女士都提到,直播间原则上不允许未成年人下单,但对于买家真实年龄,主播其实并不清楚。+ o& O) t% j" o( {1 b
9 g3 R& J7 G5 [* O+ A* O
当未成年人在直播间豪购卡牌后,家长要想申请退款却不容易。: b% \! @" x2 n& k
8 G' L5 x X8 x4 L' ]; d o: t 李雅妈妈为了让女儿认识到这是错误行为,决定带着女儿一起维权。她找到女儿单笔消费较高的几个直播间,要求直播间退货退款。: l z3 M; x; N9 t2 c' U: A
8 x m; ^6 _! V# X. O3 d& I
“有的直播间在我解释清楚后就退款了,但有的直播间态度非常恶劣,坚决不肯退,我找了平台介入,平台也管不了。”其间,李雅妈妈查到了某直播间显示的所谓营业执照地点位于海南省,她问询了当地有关部门,却发现“这个摆出来的执照地址是错的,公司也显示经营异常”。7 x6 ^7 }+ o. D" A% E
3 Y0 v/ j b; E/ U3 ~
“直播间的负责人说要让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才能退款,而相关部门却说开不出证明。”走到这一步,李雅妈妈觉得自己也跟着“陷进去了”。 5 |, c$ O9 z/ c. k) H m' A; W' G8 ]$ z
在维权过程中,李雅妈妈接触了不少深陷其中的家庭,有的孩子花了几万元,有的甚至高达10多万元。对于当下一些未成年人的消费观,李雅妈妈很是心痛,“这种卡牌风潮该急刹了”。 2 F7 J: z$ X5 _ u/ F. ^/ _ W, G+ q) O; G" F7 q' M( Y
(文中受访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2 u: k0 V. H k1 h' C- O) V. T% e' S( V9 P. R E. g7 ]-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