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G/ |& Z" c t" U4 v 32、教育孩子其实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情,简单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父亲能够把心摆正,能够正视孩子,他能够把孩子当人看,他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他,那个孩子自然就成长。/ Z# E$ f, p. \( x7 N! R
1 H$ L9 y! ]5 i- p
33、孩子的天性一是爱玩,二是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个孩子如果他的素质足够好,那只要你不去压制他的天性,不管他上不上名校,他将来都一定会有出息。现在我自己有了孩子,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不管她上怎样的学校,务必让她有一个幸福自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保护她的天性不被今日的教育体制损害。 ! _% j! k0 u1 ^3 Z+ Y ' T4 I" S' r( z% M9 _6 L7 a, s! z
34、我们一定要清楚:科学对人类而言只是一个工具,人是最重要的,永远要把人当人来看、把人当人性来看,要赋予他一些灵性,尊重其自然特性。千万不能把人当成一个科学的物体来对待,这样就容易狭隘。--周正。 @% V G) V3 U) a- N; J: g2 {, J 5 l3 s; q' I! s" R 35、我对女儿的第一个期许是健康,身体和心灵是个很健康的孩子;第二个是正常,是一个人性善良也信任正直,能够有正直标准的人;第三是快乐,不依赖多少物质的,是她自己能创造快乐也能带给别人快乐。有这三条就够了,至于她今后想什么做什么,她是一个生命体,她长成什么样是她的缘分,我不做设定。--于丹。 4 I( E/ y; {7 @! r; r - j+ Y$ I: P3 {. ~
36、怎样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犯与年龄相关的错误,这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没有错误就没有成长。亲情的自然倾向是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其实犯错的意义是希望,是机会,是能适应成功也能适应挫折的品质。把孩子当成树苗,就意味着给予时间和空间,以及,耐心等待~。 , J' E0 P/ g! ~9 r' ^ 3 X4 r* g c6 M5 O7 ]
37、把孩子分成两组,各给一个箱子。老师对一组和蔼地说:“箱子里的东西不能摸”,吓唬另一组说:“谁摸箱子里的东西就罚谁”。老师走后,两组各有30%左右的孩子忍不住摸了一下箱里的东西。但3个月后再给两组孩子同样的箱子,被吓唬的那组孩子有70%摸了,另一组还是30%。这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著名的实验,对您有什么启发呢?' G. @9 Y+ W/ D! r2 X
0 J- p6 A8 m2 b# Q
38、提高亲子沟通的有效性:1、用“我”代替“你”:“你总是那么胆小!”改成“我希望你勇敢自信。”2、鼓励代替抱怨:“你总是那么磨蹭!”改成“你比昨天有进步,加油!”3、易理解可操作:“快整理你房间”改成“把玩具放回玩具箱。”4、少说“总是”:“你总是做不好。”改成“偶尔做不好也很正常。) f' B5 j, O* p. `. V! Q
# k9 d* V% f2 V* g 39、好妈妈绝不是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的妈妈,她不会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会借助孩子完善自我。她一定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有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她懂得让自己尽量愉悦,并能让丈夫和孩子也能感受到她平静和积极的心态。她会坚定地给孩子传递一种生活态度:任何时候都要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王人平 6 h9 Q5 b8 p! _8 a- k ; G' G6 J! F0 p+ A
40、【亲子关系十三戒】一戒过度保护;二戒过分宠爱;三戒拔苗助长;四戒过分专制;五戒脸孔严厉;六戒忽略孩子优点;七戒忽略孩子说话;八戒嘲笑挑剔;九戒无赶起跑线、上兴趣班、给老师送礼,就是真诚面对现实?为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虚荣做借口吧。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说过,最高境界的处世艺术是不妥协却能适应现实,而极端不幸的个人素质是尽管不断地妥协却总是达不到适应现实的的要求。好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摆脱现实的奴役,而坏的教育是不断妥协,不断被现实奴役。益的唠叨;十戒对孩子乱发脾气;十一戒低估孩子的能力;十二戒以偏概全;十三戒对孩子漠不关心。爸爸妈妈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哦!- E! R! |8 a7 k* T
8 M: U% s4 Q x, U 41、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老子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话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 I/ Y: D( o) m) t1 [; z , T$ c. j! \5 m* u6 |/ k& z: g 42、赶起跑线、上兴趣班、给老师送礼,就是真诚面对现实?为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虚荣做借口吧。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说过,最高境界的处世艺术是不妥协却能适应现实,而极端不幸的个人素质是尽管不断地妥协却总是达不到适应现实的的要求。好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摆脱现实的奴役,而坏的教育是不断妥协,不断被现实奴役。 * A0 s, f: a7 _' f 2 v3 b/ O" `0 t% a) U
43、王人平——我对家庭教育的几点理解:做好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而不是约束和惩罚孩子;学习和探寻规律,而不是纠结一时之需;重在理念构建,而不是寻找速效方法;关注孩子的感受、需要和思想,而不是行为;保有耐心,不求速效;关系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少说教,多示范;少评价,多描述;向外学习,更需向内自省。 4 [ S7 l$ n H: v* E 3 A4 O8 [/ o: b R& ?. b b 44、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苏霍姆林斯基。5 W4 M9 g) X' i$ H7 B& `3 B/ i
6 U% T) P4 K( d" G$ d. z 45、王人平:除了受到我们自身的局限而把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征误解为问题外,孩子身上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二是对父母行为的反应。就是说,孩子的问题或者我们身上也有,或者是我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所以,在我们训斥孩子前,先想想:我做了什么,让孩子有了这种行为? 46、五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是他们理解错了人生。——约翰·列侬。 ! o! u' P! ~% X7 }* Q . `; J; D" U9 h 47、王人平:孩子身上的性格特质被视为优点还是缺点,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思维方式。敏感与脆弱,细心与多虑,谨慎与胆小等等,常常都是相伴的。如果父母习惯从问题取向去思考,就是负面的,如果从资源取向出发,就是正向的。所以说性格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如何扬长避短,而不是拿孩子去和别人比,非要他取长补短。 & ?/ ^( [1 s5 @; D * {# U1 h/ D2 f/ d b$ Y" | 48、孩子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气质类型,或者活泼,或者安静,或者敏感等等.父母要摸清孩子的气质类型,协调抚育技巧。避免“一锅煮”,生搬硬套地用一种模式教育所有孩子。精致的教育,会根据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和气质类型,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成长。作为家长,有责任去反省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修养、自己的胸怀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成长条件。( f+ k1 v7 ~9 Y: [9 y$ t
5 a5 k/ P. j( @- d" z 49、“真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太不听话了。”通过这句话马上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沟通严重不畅;他太不听话了=孩子没有得到尊重。另外,这里有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如果父母经常倾听孩子,懂得和孩子平等对话并欣赏TA,在孩子身上有足够的情感投入,家长一定不这么说了。6 N, u8 x, ]; V' W2 t6 B7 W
) g. B2 y! H, j: a7 a+ H 50、教育与知识是什么关系?杜威认为,由于知识是人们在探索和试验中逐渐获得的,因此教育应该是一个实验过程。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应该被动地接受一大堆知识,而应该懂得怎样从各种渠道汲取知识,并借助工具运用这些知识。所以,父母、老师,要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要控制他们的学习。 $ Y! Y1 @: ?$ o* N+ T# i1 a5 X( H . i# A1 `4 T+ ?' Z* q8 ^0 _0 D
51、总是期待孩子说“是”的父母,其实是从对孩子的依赖中获得安全感;一直强迫孩子遵从的父母,恰好表明了自己内心的不确定。健康的家庭一定是尊重差异而且稳定,有认识上的不同但能有效沟通,有各种压力但能分享并共同应对。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就是通过这样的运行方式来塑造人。 . ?. E5 z2 D" g$ W1 e2 F 2 g5 M% c' g7 D. ~( _* ~; |
52、请这样告诉孩子们和自己:请对这世界上所有的人,特别是我们有缘接触的,怀着最大的善意。我们必须相信,大家都是好人。如果发现那人小气、自私、欺骗,也要充满悯恕、理解。应对生活是个大课题,很多人从出生到经历都汲取不到很多养分,所有的抵挡来自不当的自我保护,越扭曲越无奈。懂得心疼世人,才是心疼自己。; l$ K. ~ o% c; t
+ J) [' s; Q, }" q# o 53、在营销实践中,每一个抱怨的后面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市场,而所有的不满都是需求。在家庭教育中,每一个问题都是成就父母和孩子的台阶。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面对问题才是问题。当父母有了这种视角和气度,自然会放下诸多的焦虑和恐惧。而最终你会发现,其实当你能静下心来时,很多问题已经迎刃而解。 ; y5 [- Q/ U0 L3 t; m , m& i( D7 f$ g0 o* d
54、如何让孩子更勇敢:1、给孩子整体的接纳,内心有爱的人才会强大。2、父母勇敢、自信。3、尊重和信任孩子,多鼓励,少批评,帮孩子建立自信。4、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而非听话。5、多交往、多磨砺、多见世面,自然产生力量。6、不过度保护,锻炼孩子的独立性。7、在阅读中树立榜样。8、在游戏中玩出勇敢。" p% G' |$ B! p1 ^ |
$ O" C& w8 S; L6 C# O
55、带孩子也是修行。每个活动都全神贯注的参与,别应付,别将心念放在他处。日渐会体会到深度的沉静,这种力量也会传递给孩子。经常尖叫、哭闹的孩子,往往是因为深度陪伴不够,沉静感没有形成。& q# z% {/ Q# L0 i' p
$ i+ c- Y) V7 w 56、孩子的对立、反抗、自闭、固执等等,几乎都能找到这个源——父母、老师用高声来确立权威。因为,我们的内感官从不会背叛自己,爱的价值永远在于被爱者的反馈,所以,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就要注重输入方式,话要好好说,“好好说”本身就是一种智慧。2 D0 G: @* Q. u& |, t9 ]- A
" O7 ?) f1 g# l6 X' O0 O 57、为人父母,不是你要孩子做什么,而是在你的孩子发展到有需要时,提供支持。# h' c% u- \3 _- c
! I1 D4 N7 {, }, K 58、王人平: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良好的自我认知和不断的自我超越之上的。认为超过别人才有自信,只会永远处于自卑之中,因为你终会发现:人外有人。一个整天总是生活在超过别人的自傲和对别人超过自己的恐惧之中的人,如何能拥有真正的自信?如何能安顿好自己的心?照看好自己的命?- I4 A4 d u f! T4 z
/ i+ Q' F+ [: m: E2 d& W$ L7 j% a 59、书是无需考试名师云集的学校,阅读是真正意义上的择校。——郑渊洁 , M' k F! n% q' Y9 h7 k! I 7 K* \. I( f) D# e 60、“不教而诛谓之虐”,孔子早就告诫我们:教育在先,惩戒在后。如果对孩子事先的教养不当,没有制定好规则并讲清楚,自己不践行而只一味去要求孩子,结果孩子做得不令我们满意,就批评训斥,甚至用暴力惩罚,这其实就是在虐待孩子。在我们惩戒孩子之前,是否检讨过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做好自我管理了呢? 61、夸孩子的禁忌:1、“这次你终于没错!”明褒暗贬,触及过去的不足。2、“你比同学都聪明。”比较让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3、“祝贺你进前十,下次要进前三!”苛求,给孩子制造压力。4、“你真棒!”空洞,造成孩子或骄傲或被完美绑架。5、“赢了就好。”只重结果,忽视过程,让孩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即使是夸孩子,也要多描述,少评价。结论性的评价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当你因孩子考了好成绩夸他“聪明”时,意味着下次如果没考好,就是他“笨”,这既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又会导致孩子忽视了优秀是意味着一种负责的态度,一份专注的努力,一种执著的过程,而不是在炫耀一种天赋。+ U! C: k$ `! _" ]( G5 J0 h
/ n/ {1 t0 d4 ~( r+ h& P 65、批评孩子的一大原则是要把孩子不好的行为和他这个人分开,告诉他“尽管我不喜欢你的这种行为,但我爱你。”有个句式能帮我们把人和事分开:当(你坐车时不要打闹),我觉得(很担心),因为(这会给你和大家带来危险),我希望(坐车时你能系好安全带安静地坐着)。括号中指的是具体的事、心情和希望。 7 p) E1 V1 r- U/ N: z4 P- K 8 {% M0 u$ b; ?8 W* x7 q& g) `" W+ r# T
66、让我们坦诚、平和的去接受原本的那个“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坦诚、平和的去接受我们的孩子。 . K. }' x2 X9 M5 f- J( q2 _ ! C7 i) q; u9 E4 B" b h
67、育己即是育儿,育儿即是育己,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有勇气力争去做“最好的自己”时,其实就是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U- @5 P; I2 { `7 ]& i, D
% v4 Z# M7 w+ a L; d9 z. V 68、徐小平:真正的教育,它能够不断刺激、鼓励和引导孩子去寻找他心灵深处的激情,像瑞士手表匠人、酿造葡萄酒的人、做瓷器的……教育的本质,就是点燃孩子心中本来就有的、有如大海地心生出的石油似的激情,照亮一生的激情。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我是这样教我儿子的,我也天天问我自己,我的激情是什么?' l; P: K; v/ Y& c, P' t
! ?5 Z/ l( Z0 y9 C" b
69、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比寻找答案难得多。为一个错误的问题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只会离问题的根本性解决越来越远。当孩子和我们期待的不一样时,别忙着问“怎么办”,先了解一下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特征,想想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是我们做了什么导致了孩子这样的表现?凡夫畏果,智者畏因。 s: _1 Y0 F6 k s- o
/ F( j2 M- D5 \8 o
70、如何克服孩子因模仿而产生的不良影响:1、淡化:孩子学了不良举止,爸妈不必再提起或重复,让孩子渐渐淡忘。2、转移:不良的因素影响孩子时,父母可以回避或用其他事物转移孩子注意。3、用表情、动作表示自己对孩子行为的否定和不喜欢等。4、最根本的还是父母能做好的榜样,尽力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 T: g$ G0 m) l3 i c* C
4 M$ k; k/ r% t H- E
71、当我们总是抱怨孩子惹我们生气,伴侣让我们不幸,父母没帮着带好孩子时,其实是把掌控自己命运,左右自己情绪的权利和责任交给了别人。我们在内心为别人预设了太多的“应该”,并认定要靠他们做的事和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和快乐,这不仅会让自己痛苦,也会让我们无意识地去控制别人,造成别人的痛苦。 $ |% j# L0 c. d8 X" B7 b% C6 ^ i" T9 \* L( b0 A1 o 72、1、孩子将是一个离你而去的独立的人,你的任务就是帮他完成独立。2、孩子有着无人能预测的潜能,有自己的未来和成长轨迹,不是父母和老师所能规划的。3、俯下身去,带着欣赏的心态,聆听孩子的话,关注他做的事;陪在孩子身边,却要力争“隐身”,只在他需要和迷茫的时候“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