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a. A6 S. a- Y Y( N* U0 F( k
瓦罐岭的美,集古、奇、清、秀、美于一身,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春日里,漫山遍野的花朵竞相绽放,仿佛是大地铺上了五彩斑斓的锦缎;秋天,累累硕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这里不仅是休闲采摘的乐园,更是书画摄影的天堂,每一处风景都蕴含着无尽的诗意,激发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7 |3 D# u p4 K3 [# u# a
它的历史,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这里曾是姜子牙与闻太师大战的古战场,金戈铁马的厮杀声虽已远去,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仍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解放前,瓦罐岭地区肩负起特殊的历史使命,成为扶风北山游击队秘密活动的重要基地,也是向陕甘宁边区运送重要物资的秘密通道。革命先辈们怀揣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这里留下了坚定的足迹,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成为瓦罐岭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3 c1 _1 U/ _; z2 K$ n( t7 }
9 p. J$ A# A' t A4 b5 D, ^
郭多武,这位土生土长的乔山之子,1950年代末出生在瓦罐岭下的庞家村。那时的农村,生活条件艰苦,郭多武的家庭更是困难重重。父母年迈体弱,姐姐们陆续出嫁,哥哥常年抱病在身,年幼的他,十多岁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当城里的孩子在放学后快乐地玩耍,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时,郭多武却要提上笼子去山坡拔猪草、放羊;当城里孩子在节假日游公园、逛名胜时,郭多武却要背上干粮和工具,走进山里挖药材、捡杏仁、拔韭菜。年龄稍大些,放了暑假,他更是长时间住在山庄里,挖药材、弄柴火、捡杏仁,只要能换钱贴补家用,他什么都做。乔山的山山水水,不仅给予郭多武经济上的支持,更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在与乔山的亲密接触中,磨练出了不怕困难、甘于吃苦、百折不挠的品质。他深知,是乔山养育了他,成就了他,因此对乔山怀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后来,郭多武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师范,走出了大山。毕业后,他先后在县人大常委会、乡镇、交通系统任职,但无论身处何方,乔山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每逢节假日或回家探望父母,他总会去山里转转,虽常无法抵达瓦罐岭,但在山前的短暂流连,也能让他感到无比欣慰。对瓦罐岭的情感,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浓烈,如同陈酿的美酒,愈久弥香。 - Q5 f0 U& X2 B
3 o' B8 l/ r# T$ v# K( D
2016年10月,郭多武从咸阳公路局基层领导岗位退休。本应安享晚年,含饴弄孙,或周游名胜,放松身心的他,却被心中的一团火点燃。这团火,是对瓦罐岭深深的眷恋,是对传承瓦罐岭精神的强烈渴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教育活动,更是坚定了他的决心。他深知,要让更多人了解瓦罐岭的历史与精神,必须先改善交通条件。于是,郭多武踏上了艰难的修路之旅。他四处奔走,凭借多年从政积累的人脉,向各方人士讲述瓦罐岭的故事,描绘未来的发展蓝图,寻求支持。他的真诚与执着打动了许多人,通过自筹、贷款、政府扶持、社会捐赠、群众义工等方式,先后筹措1500万多元,用于修筑盘山水泥路。修路过程中,困难重重。没有电,他自费购买发电机发电;路基刚修好,一场倾盆大雨裹挟着泥石流冲毁了路基,他被困在山里,生活陷入困境。但这些挫折并未阻挡他的脚步,他拄着木棍,高一脚低一脚踏着泥泞回到家中,稍作休整,又立刻投入到修路工作中。经过不懈努力,长达六公里的盘山水泥路终于修成。如今,旅游的客人可以直接开车到达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出水口,亲眼看到从山上流下来的汩汩泉水。. H |# g: S9 X. x% z
路通了,电又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郭多武再次发挥自己的沟通能力,辗转于各个部门,特别是县供电公司。他一遍又一遍地阐述瓦罐岭的发展规划,强调通电对于当地发展的重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2.6公里的高压线路和变压器安装调试完毕。从此,瓦罐岭前明灯闪烁,电视机映出了动人的画面,卡拉OK之声回响在山间,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n0 d/ m/ ? ~*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