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标题: “美人鱼”现身南沙群岛,中国儒艮种群会恢复吗?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昨天 17:24
标题: “美人鱼”现身南沙群岛,中国儒艮种群会恢复吗?
8月20日,南沙群岛永暑礁驻岛环保部门与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今年7月以来,驻站科研人员在我国南沙群岛永暑礁近岸海域持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活动。
这算意外惊喜。2022年,这个有着“美人鱼”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宣布在中国大陆沿海功能性灭绝。今年3月,在中国台湾省宜兰县海域,当地渔民也曾发现一头被困于定置网内的儒艮。此次在永暑礁监测到的儒艮,是科研人员近30年来在我国南沙群岛及南海中部海域首次有科学影像佐证的儒艮活体记录。 南沙群岛永暑礁近岸海域监测到的儒艮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官网视频截图
儒艮隶属海牛目,该目分为海牛科与儒艮科。化石记录表明,早在5000万年前,儒艮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公开材料显示,儒艮主要栖息于西太平洋与印度洋南北纬27°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分布区呈间断状散布在40余个国家和地区长12.8万千米的海岸线上。
有专家提到,澳大利亚现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儒艮种群,分布于西澳大利亚鲨鱼湾到昆士兰州摩顿湾之间的广阔海域。世界第二大儒艮种群则分布在印度洋波斯湾。在我国,历史资料表明,儒艮至少在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海南有分布。
王敏幹是资深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专家和儒艮专家,现任卡塔尔海湾区鲸鲨保护中心执行主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海牛目专家组委员。他也是中国科学院极地科学委员会顾问。
2022年,卡塔尔发生多起儒艮幼崽搁浅事件,王敏幹作为拥有该物种经验的海洋生物学家,被委托负责照顾搁浅的儒艮幼崽,他还详细记录了三头搁浅儒艮的救助过程和结果,这对于未来中国的海洋动物救助、儒艮重引入和种群复苏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此外,王敏幹还是联合国环境署《全球儒艮状况评估》(2002年,2024年)的共同作者。
今年在中国两次监测到儒艮,是否意味着儒艮种群在我国可以重现?当前全球儒艮的生存状况如何?儒艮种群恢复有哪些量化标准?围绕相关问题,8月21日,新京报记者专访王敏幹。 图为王敏幹 受访者供图
  p; B, ~  u2 N1 y2 J
% i0 z* n- F4 h$ M
新京报:科研人员在永暑礁海域观测到了儒艮。这次发现是偶然的个体“游荡”事件,还是预示着儒艮种群在我国或有缓慢恢复的“必然”信号?
王敏幹: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这次更可能是个体偶然出现在永暑礁海域,而不是一个种群稳定存在的迹象。儒艮通常依赖海草床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但永暑礁附近并没有已知的大型海草床分布。结合海流和季风的影响,我认为,这头儒艮很可能是从越南、菲律宾或印尼一带漂流而来,而不是说明本地已经出现了恢复的种群。
新京报:你通过何种方式看到这次被发现的儒艮?它当时的状态如何?
王敏幹:我是通过科研人员提供的视频和影像资料确认的。从画面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就是儒艮。它没有背鳍,身体呈棕色,头顶有一对鼻孔,这是最典型的特征。影像中,它大多停留在水面下方缓慢活动,时不时浮出水面换气,这属于正常行为。但让我担忧的是,它背部的骨骼线条相当明显。健康的儒艮背部应该是圆润饱满的,如果能看到明显的脊椎骨,就说明它可能已经缺乏足够的食物,身体状态偏消瘦。不过,从呼吸节律来看,它并不处于严重的急迫困境。
儒艮每天需要摄入几十公斤的海草来维持基本代谢,如果长期得不到充足食物的话,就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甚至饥饿的迹象。这头儒艮的消瘦,很可能与漂流过程中离开了海草床栖息地有关。不过,从呼吸和浮沉的节律来看,它并没有表现出急迫或严重衰竭的迹象,暂时还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我整体判断,它是一头成年个体,处境并非危险,但绝不算健康。
新京报:永暑礁周边的海草床生态系统,是否能支撑一个儒艮小种群长期生存和繁衍?从长期来看,永暑礁海域是否能成为覆盖南海或跨国界的儒艮保护的关键支点?
王敏幹: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儒艮和海草床的关系非常紧密,它们只吃海草、不吃别的,可以说“有草才有儒艮”。
成年儒艮每天的进食量非常惊人,根据最新科学研究推算,它们每天至少需要吃下40~65公斤的喜盐草,或者20~40公斤的二药藻海草,才能满足最基本的能量需求。如果处在生长或繁殖阶段,能量需求还会显著增加。正因为食物来源如此集中,一片健康、连续的海草床对儒艮生存至关重要。 卡塔尔海域的海草床,儒艮的繁衍极其依赖海草床的面积和质量 受访者供图
从永暑礁来看,目前并没有发现能够长期支撑儒艮族群的大片海草床。这里有珊瑚礁、海龟和玳瑁等物种的记录,生态价值不可忽视。但若是要维持一个稳定的儒艮种群,还需要足够广阔且持续健康的海草生态系统。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儒艮只能短期停留,无法长期繁衍。
长期来看,永暑礁由于地处南海中部,位置十分特殊,如果在未来通过跨国合作恢复和保护海草床,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区域性的科研和保护支点。事实上,儒艮已被纳入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的框架,并有专门的“儒艮谅解备忘录”(MOU),涵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沙和周边海域如果能够融入这类国际保护网络,就有机会在未来成为连接不同儒艮栖息地的重要节点。
8 }5 q9 _5 M' Y! z6 H
. K6 c0 ]7 \7 A) o0 N9 L) U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s://www.icbw.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