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有关市领导组织环保、水务、农业农村、综合执法等部门赶赴现场调查处理;
二是制定垃圾清运方案,将于9月28日起对垃圾开始全面清运、规范处理;
恐怕,公众更期待看到的是,这种高效和决心能不能前置到日常工作中,成为常态而不是应急措施。
这个溶洞很显然不是一夜之间变成垃圾山的,如此庞大体量的污染,必然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排污管道往溶洞内排污,更不能视为简单的个人素质的问题,至少是有计划、有意图的集体行为。
在污染的漫长过程中,各级监管在哪里?日常环境巡查为何没能发现这个触目惊心的污染点?
非要等到网红“爆料”,网友高度关注,问题才被提上日程,暴露出的是某些地方在日常环境治理中的被动和懈怠。
被动治理的根源,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和监管机制的漏洞。部分部门习惯“等、靠、要”,把媒体曝光当作发现问题的唯一信号,而非主动履职尽责。环境保护不容丝毫懈怠和糊弄,环境治理不能总是依赖“网红效应”,打破“不曝光不处理”的怪圈,更不能总等着网友充当“编外监督员”。
喀斯特地貌有着独特的地下河系统,溶洞和地下水一旦污染,治理难度极大,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当地政府在通报中感谢网友监督,并表示将认真采纳批评意见,释放了良性互动的信号。接下来,人们期待看到的不只是这个溶洞的清理,更是当地环境监管体系的系统整改和强化。
建立有力的、长效的环境保护机制,织密日常监管网络,对生态敏感区定期排查,对监管失职者严肃追责,让监管跑在问题前面,让群众监督成为常态,让责任落实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彻底清理掉溶洞里的垃圾,更要清除治理理念中的“弊病”,这才是对公共利益履责,对绿水青山负责,对子孙后代尽责。
: |0 M2 a: b! {0 u1 M- o; n& a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s://www.icbw.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