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的深圳,大运会前夕的湿热空气里混杂着汗水与舞台灯光的味道。后台的更衣镜前,21岁的苏畅弯下腰系好鞋带,抬头时那双大眼睛里只有一句无声的自问——“下一步到哪儿”。这一幕后来常被同届选手提起,因为她转身那一刻的镇定像提前写好的剧本,而事实上,她的人生脚本直到那天才刚刚翻到“主持人”这一章。
时间拨回1990年3月10日,辽宁丹东。一个满族女孩诞生在教师家庭。父亲教物理,母亲教美术,家里书架从牛顿力学摆到印象派画册。父亲常说:“想知道力从哪儿来,先把身体舒展开。”于是五岁那年,她进了舞蹈班,七岁又学上声乐,家里最常见的画面是小姑娘单脚踮地转圈。
2006年秋,苏畅迎来高二,身高已长到一米七三,同学们口中的“班花”其实正悄悄做着留学计划。她喜欢意大利设计师米索尼的色彩拼接,梦想在佛罗伦萨修读服装设计。播音主持这四个字,当时对她不过是一门选修课的标题。
2008年9月,苏畅提着行李踏进南艺校园。她坐在1号教学楼201教室,面对全班小测第一个题目:“播音员与主持人职业的本质区别?”她写下的第一句话是“表达是责任,不是表演”。那份考卷被语言学教研室存档至今。
大学前两年,她几乎把自己关在配音室。每天练声三小时,字正腔圆到让同宿舍女生拿闹钟倒计时。偶尔也会溜去图书馆翻时尚杂志,漂亮的服装草图仍旧偷偷画在练声笔记本后页。
那年6月,凤凰卫视发布“中华小姐环球大赛”赛制,校内很多女生摩拳擦掌。苏畅报完名,才把消息告诉母亲。电话那头沉默两秒后,母亲只回了一句:“既然走上台,就别让观众失望。”
深圳赛区三天赛程排得密不透风。第一天素颜亮相,她穿一条极简白衬衫配黑长裤,同组佳丽有人质疑“太朴素了”。轮到命题自述,她微微一笑:“美丽是手段,内容才是根本。”评委席一阵窃语。第二天才艺展示,她朗诵《青衣》,台下灯光调暗,她的嗓音却像拂过幕布的微风。决赛夜,主持人宣布晋级18强,她的编号“F10”亮在屏幕中央。
7月底,深圳赛区落幕。回南京上课的路上,她在高铁上翻看相册,发现每一张照片里自己都在笑,可唯独关注焦点不是衣服而是台上的那只话筒。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站在灯光下说话,比画裙子更符合心里的节拍。
从2013年开始,苏畅常出现在江苏卫视国际频道《环球时间差》中。那是一档需要在汉语、英语、粤语之间快速切换的节目。第一次直播,制片敲门提醒:“倒计时十秒。”她握话筒的手微微发汗,可字正腔圆的报幕仍旧踩在秒表线上。直播结束,导播室掌声不多,却足够说明她的合格。
节目之外,她自学粤语、试着在片尾彩蛋唱两句“上海滩”,观众来信里有人夸“南方口音味道够”,也有人挑剔“卷舌略重”。她把批评全部抄进小本子,末页写一句备注:“当观众肯挑刺,你才真正进入他的视线。”
2016年5月18日,江南大学音乐厅。省台与无锡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同乐江苏”外国人汉语演讲赛苏南赛区晋级赛开场,苏畅以特邀评委身份坐在评委席。参赛者来自20个国家,选手第8号说:“汉字像一幅画。”她点头,又在打分表上写下“发音可再圆润”。比赛间隙,一名肯尼亚小伙子走来问:“老师,我的声调还行吗?”她轻轻比出四声的手势,低声回应:“第三声多转一点弯,听众就能看见你的情感。”那天临近午夜,工作人员才收工,她却坚持把每位选手的反馈单签好名。
多年的职场磨炼也让她懂得自我管理的重要。朋友见面最常问她的,不外乎“怎么保持身材”。其实答案很朴素:少油、少糖、午夜不谈甜点。一周四次慢跑,每次五公里;回家拿哑铃半小时强化核心。有人劝她“别太拼”,她摆手:“镜头不会同情任何懈怠。”这句话后来被节目剪辑成短视频,点播放到千万。
工作之外,苏畅的朋友圈极简。大学同寝三人,电视台同期两人,再加一个双子座男闺蜜“强强”。几个人固定周五小聚,唱老歌,《一场游戏一场梦》是保留曲目。强强调侃她:“高跟鞋踩断了换平底吧。”她回一句:“舞台需要高度。”二人互损到深夜,却从不带新人入局,小圈子的默契成了一种无言的结界。
有人说她长得像范冰冰,也有人说似李嘉欣。每次被问到“最想成为什么模样”,她只说一句:“像自己。”这并非客套。主持的本质是借声音为别人搭台,而不是让自己变影子。
2022年末,江苏卫视内部调研数据显示,《环球时间差》在男性40—55岁观众中黏性最高的主持人是苏畅,续看率达76%。调查问卷里一位退伍老兵留言:“她说话有底气,像抗风的旗帜。”这句评价被贴在编辑部墙上。
三十三岁的苏畅仍然保持每周两期直播,一期录播,外加两次外景。《环球时间差》开播前十分钟,制片人喜欢把编导叫到演播室门口复盘稿件。只要她站在那里,团队就像拧紧的发条。直播结束后,灯光熄灭的一刻,她往往会把耳返摘掉,深呼吸,再轻声一句:“辛苦了,各位。”所有技术人员这才肯散。
而那盏灯,从2011年深圳赛区后台第一次照在她脸上起,就没有暗下来。
被忽略的修炼时刻:镜头外的苏畅一次成功的直播只呈现了冰山一角,真正艰难的片段多藏在无人的走廊、微弱的走灯之间。2020年春,江苏卫视筹备抗疫特别节目《同心同行》。制片人在凌晨一点半发来修改方案,要求第二天上午十点彩排。文案需要增补三段数据、两位医学专家采访片段,还要对应更新口播。多数人下意识地说“没时间”,苏畅回答的第一句话是:“资料链接在哪儿?”五分钟后,她调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开始核实英文原版统计。夜深楼静,空旷的写字间只能听见键盘敲击声。凌晨三点,初稿出炉;四点,修订完成;六点,她冲一杯黑咖啡走向化妆间。彩排时,制作人站在监视器前静静看完十二分钟口播,没有一句多余,也没有一个数字错误。现场只传来一句低声感叹:“这才叫主持人的专业硬度。”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为了主持2021年的江苏发展论坛,她将自己关在小会议室整整两天,对照国民经济年鉴逐条整理江苏GDP变化。合上资料时,夜班保安敲门提醒:“姑娘,别熬坏身体。”她笑着挥手:“再看一眼数据就收。”第二天论坛直播,她把“14.57万亿元”这个数字念得掷地有声,连台下的老经济学家都点头称准。
同行们常说,苏畅把自己当成“技术工人”而非“明星”。她的手机闹钟从不设在整点,总是提前三分钟,理由是“给自己留缓冲”。去出差,她行李箱最醒目的角落放着便携录音笔、折叠隔音盾,还有三条备用耳返线。飞机延误也好,酒店临时停电也罢,只要需要补录,她随时能在衣柜里架起一个简易录音间。
或许正因为这些细节,她才能在一次次直播中稳准狠,像钟表匠一样把每个字节敲到秒点。观众看到的是一位高挑亮眼的女主持人,听到的是流畅的中英粤三语切换,却往往忽略了背后那座“信息工厂”日夜运作。
有人问她能否给年轻主持人一句建议,她思考片刻:“请把键盘敲到冒烟,再去站镜头前。”
或许,苏畅的魅力并不止于“高挑、高鼻梁、大眼睛”,而在于——当灯光熄灭时,那股不舍得松懈的踏实劲儿,依旧牢牢地系在话筒上。
|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s://www.icbw.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