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标题: 浙江十兄妹年龄相加863岁 家族吃饭要摆15桌 [打印本页]

作者: 传播网编辑    时间: 2015-6-11 09:39
标题: 浙江十兄妹年龄相加863岁 家族吃饭要摆15桌
来源: 钱江晚报(杭州)
. ^4 q( x  f7 m% e1 Y2 ~3 B第一次,我们需要用计算器去叠加一家人的年龄,这个渐增的数字,代表的是一个家庭的幸福。/ @9 v  {$ E, ]3 S) n
杭州桐庐桐君街道麻蓬村仇岭坞自然村,有户潘姓人家在村里村外出了名。因为他家十姐弟个个都长寿。十兄妹各自的年龄相加,得到一个让人张大嘴巴惊叹的数字:863,最大的姐姐今年98岁,最小的弟弟今年74岁,平均年龄86.3岁,十个长寿的老人,而且他们身体都十分健康,活得很有质量。: `9 D$ d" P  T& F( g
十分好奇地靠近他们,钱报记者试图找一点长寿的秘诀,他们的回答却让人有些失望,总结只有6个字:粮粗、多动、家和。3 h+ W( i, s7 x, V! G1 H
听着是不是觉得太简单、太平凡了,好像人人都有机会呀。, l+ y* V7 N* V4 R
一家人吃个饭4 ~1 E7 A/ _0 Y2 J
0 b- p' K/ o) r3 p9 W+ M
至少要15张八仙桌9 Q1 j  @8 i* ?' y- c2 |
城市生活很难理解农村的这样的一个场景:仅仅是一家人吃饭,却需要一溜儿排开15张八仙桌。可别误会了,坐在桌子上的没有朋友,只有亲人:祖辈、父辈、哥嫂辈、子辈、孙辈—排序下来,已经是五世同堂。6 u) k4 r. U+ B( e
这样的场面会出现三“乱”:第一是人口太多,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第二是有些年老的人得喊年轻人叔叔或伯伯;第三,同一个人往往有多重身份:又是舅舅又是叔叔,当然也可能既是舅爷又是爷爷。
; E6 Q! a5 x# V! p7 `* \7 j, B这一家人,把中国所有的家庭称谓给占全了。
8 z4 e1 z  o+ P0 }7 @3 N“我是真不晓得一家人到底有几口,每年都要添丁添口,每年都在变,加上我年纪大了,记不全了。”第一次见到潘岩妹时,她的满面红光让人“生疑”—真的98岁了?她的皮肤光滑,耳聪目明、行动便捷,头发也没有全白。  I3 e0 G& {# M1 C
“坐,坐。”上午十点多,潘岩妹老人从早饭后的“回笼觉”醒来,看到记者来,赶紧招呼我坐下,她的外孙王丰平赶紧去端茶倒水。茶杯有盖,记者喝茶后杯盖盖歪了,老人还笑眯眯地伸手把杯盖给扶扶正,看到这个细节是不是在心里赞一句:“98岁的老人,还是很注意生活细节的!”
. w0 ^8 j1 X% e; j潘岩妹是十兄妹中的大姐,她还有9个弟弟妹妹。老二潘金妹95岁;老三潘金奎92岁;老四潘冬妹89岁;老五胡祖平87岁;老六潘玲娜86岁;老七潘金木84岁;八弟潘金元80岁;九妹潘春妹78岁;最小的弟弟潘金松,也74岁了。如果把十兄妹的年龄加一起,那得用上计算器:863岁,平均年龄86.3岁!9 g3 [( i6 P6 Y; a0 C
潘奶奶是真的算不清家里有多少人了,她掰着指头算:她这一辈是姐弟十个,各自加上丈夫或妻子就成了20人;下一辈中,我是生了4个女儿1个儿子;老二,老二家是几个孩子来着……只能说“毛估估”超过200人,比一个加强连还多。: k- [# e+ G/ t8 {4 G/ Y. `7 q
“去年元宵节我们兄妹聚了下,要求一个老人至少要有一个孩子陪着,结果摆了十几桌。桌子、凳子、盘子、碟子都得去借。”如果来全了,估计光烧菜就得雇四五个厨师。2 v$ }& I2 `, V7 J7 \5 J( p' b
潘岩妹是真算不出家人数量,钱报记者试着帮忙计算一下,但也很难弄清,没有人能准确说出这个数字,除非拿着家谱挨个查户口去。9 B# @$ N# V! h" d  e, ^9 H
98岁的老人还能揉面包饺子
. s/ R6 K& v  \' X" r( y+ F: A$ k6 S& Q6 R7 O! o: {  Z/ R. I
常要求小辈“给点活干干”
; ^+ Y" }7 G* W% G, j* T, b“七分饱才能活到老。”潘岩妹老人突然说了这么一句,她的表情就像在商量一件大事一样,她边回忆边说起了故事:“我小的时候,条件不好,吃的东西本来就少,作为大姐,我还得省一口两口给弟弟妹妹。”从那个时候开始,老人就养成了喝粥吃杂粮、清淡饮食并且只吃七分饱的习惯。后来条件好了,她的习惯也没有改变,每餐都以软糯、流质食物为主。她说自己的弟弟妹妹饮食和自己差不离。
7 d7 v# c9 X. p1 _另一个习惯也能给老人的身体加分:勤动—她经常会要求小辈们“给点活干干”。
7 |2 d) k7 a( l  I/ _看到女儿和外孙在剥蚕豆,她也要求帮忙剥一剥;看到家里人谁在扫地,她也要求拿过扫把扫一扫;看到女儿拿起她的衣物去洗,她也要求放着自己来……这个时候,家人会象征性地留一点,让老人动一动。“外婆是真能干,现在还能自己揉面包饺子,电饭煲做饭、电水壶烧水更是不在话下。”王丰平说,年年体检,医生都说100岁对外婆来说是小菜一碟。
8 x2 g) y; w6 X1 j6 ~6 r! ~“我公公今年80岁,山上砍柴下地种菜都不是问题。”老八潘金元的媳妇说,她自己住在桐庐市区,但经常会回老家看望老人,每次去都有收获:夏天的辣椒冬天的青菜,她总要提一大筐回来,这些蔬菜都是公公自己在菜园里种的。/ y5 R6 v& Z) V* A
“我们小辈吃不完,他还会割菜送给邻居。”媳妇说,老家盖新房子时,从规划、雇人、做地基到买材料、搬东西,公公都要事事经手。“身体好得很,连咳嗽感冒都少有,老人身体好,就是我们做小辈的福气。”
8 F5 r7 v: f4 r' X! [+ x7 r( m其他几兄妹的身体都很硬朗,都没到需要小辈日日操心、服侍的地步。
( c& m' q; u% g  j1 Q) f2 H% f孩子们注意了:# `& y# P: Z. D9 V3 [' a5 a" T
3 E! r( G3 A! R
想要老人长寿,孝顺很重要. c; r0 H1 z% ?5 d
如果看以上文章只看到“吃粗粮”这个窍门,那一定只是看到了“皮毛”,老人们自己也会讨论自家人长寿的秘诀,觉得真正在于4个字:家和、孝顺。
+ c3 s9 K% K. z. ?潘金元这样总结:“一是父母都长寿,遗传好,父亲活到90岁,母亲活到91岁;二是家庭团结和睦。”7 R' K; e3 ~. s0 L2 |; U6 P
92岁潘金奎还补充了三条:山好水好空气好;粗茶淡饭才养人;性格乐观、与人为善。9 O. K4 M$ k; D) ^( J& J
潘岩妹自己总结得最简短:家和、孝顺。4 v9 G) r/ y) q
“孝顺”这事上,潘家是有家风的。. \( L  c5 @8 ?; A3 c7 [6 b
潘家祖籍温州青田,父亲9岁那年随人来到桐庐放牛,而后落户于此,并在这里成家育儿。孩子多,活得不容易,一件衣服也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三穿了老四穿……穿到最后缝缝补补已全不见原来模样”。冬天是衣服当棉被,夏天往往就是打一个地铺上,上面露出一溜排的五六个小脑袋……& L- a# G5 D% r" `8 N0 h
穷人的孩子早懂事。生活的不易,往往会让孩子们更早体谅到父母的艰辛。二老去世前,这一群早已经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子女轮流在床前尽孝,直至送完老人最后一程。( y3 S% @! t% \7 h
言传身教之下,潘家的小辈们也学到了互敬互爱,团结友善。潘家十姐弟都被各自的儿孙照顾得很好。大姐潘岩妹说,只有生前多孝顺,才能死后少遗憾。同时,这样的孝和顺还能传递给下一代,而下一代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能换来老人们的更加长寿。% S* V+ m) h( Q' B
潘奶奶的观点有些“绕”,外孙王丰平给了个补充说明:“孩子孝顺,家庭和睦,老人心情就好,心情好,当然会长寿。”
" g& S8 v9 d+ l: \2 D$ S杭州的长寿老人很多
! N/ M; C# s& `5 z* T$ o9 g( Q- z0 K7 ?8 e$ O9 g3 Y4 m3 }* z" Y' J' d
但潘家这样的罕见- P& A% e3 Q  t/ a
长寿老人们总结的观点得到了研究长寿现象专家们的认可。浙江省民政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利说,十兄妹都没有读很多书,当然没有高学历,但他们的“总结”却是印证了专家们的研究的。) G2 ^% ]/ R8 t
他说,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等,老龄社会正向长寿社会转变。“据统计,省内有近1000万的老年人(60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占18%,长寿者占比很高。”他认为,长寿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环境、家庭和睦度以及生活规律等等。5 D8 p9 z7 O+ b( f% e
“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1977名百岁老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83人。百岁老人中有1404位女性,573位男性,女性占比超七成,其中有3/4的百岁老人在农村。”7 H/ O" H& m7 q; Q) c1 k) C4 |7 z3 u" b
浙江长寿老人数量和其他省份相比算是多的,百岁老人就有将近2000人,但像桐庐十姐弟的情况则不多见。“两三兄弟姐妹同时高寿的不少见,但一辈十人,又经历了战争、饥饿、社会动荡,还能这样健康地活出高寿,我没见过,这在国内也都是罕见的。”
% G  l" r, M2 i




欢迎光临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https://www.icbw.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