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是渔业资源的宝库,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全球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代表,但是长江里的鱼类资源一度严重衰退,特别是作为衡量水生态重要指标的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极度濒危。2021年,作为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性举措,长江全面实施十年禁渔。三年多来,长江流域内生态环境修复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这几年长江里的鱼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年,长江全面实施十年禁渔
) N2 e% _ n# e6 h春和景明,鱼翔浅底。这是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开展三年后的生动景象。$ M, e* T) L: {& ^
# r8 j; i) D0 {/ ?5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内共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其中又涵盖长江特有鱼类180多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长江鲟以及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圆口铜鱼、长薄鳅等珍稀鱼类,长江上游有珍稀特种鱼类127种,其中裂腹鱼属最多。中游地区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重要栖息地。长江下游则是刀鱼、鳗鲡、鲥鱼、河豚等鱼类洄游的重要通道。虽然地图上长江鱼类家族的家底很厚,但是在十年禁渔之前,长江鱼类资源已经严重衰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研究员谈长江鱼量变化" S+ E7 H- S& m, x; F! G z$ X
: O4 d9 u9 V1 s' ]: R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研究员、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庄平:有记录以来长江渔业资源的总量在1954年是最高峰,达到了45万吨,自此以后就逐年下降,到长江禁渔之前还不到10万吨;另外,在长江中濒危物种增加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还有些物种灭绝了,比如2007年宣布长江女神白鱀豚功能性灭绝;202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就是IUCN宣布长江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还有一些没有被官方宣布灭绝的种类也是多年未见,比如长江鲥鱼。
( A0 B" M+ M3 x6 |; P7 ^0 [ \
# _& [, W# s0 U7 F! G/ p为了让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2017年1月1日,国家在穿越云贵川三省的长江重要支流赤水河率先试点实施全面禁渔,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这里的鱼类资源明显恢复。' |, W3 ]" ~& p7 j7 h( p Q& U+ r
3 ^! F# b; R$ p' K% `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启动,禁渔范围包括:: U# _* R; W% R" V% b+ v2 p
8 a% ?: }* }. W" \8 k
长江干流、长江口禁捕管理区、鄱阳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 o. ? ~1 j& v. S' \
6 V' Z: _: M$ Z. B
大渡河、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等重要支流;
2 }7 b6 e5 ^8 P! H6 L1 [! ?1 {) I8 ^, g* p: l1 p
还有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以及各地确定纳入禁捕范围的其它重点水域。
" x6 v) B, m1 F8 V4 }' G) P. ~7 Q2 M" d {; r' l. b
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进入新阶段。; q% U# C, R, m4 G& `
7 q! ]0 H# s9 j今年4月,长江源仍被白雪覆盖,河流还在冰封。在这里,与长江源珍稀鱼类小头裸裂尻鱼的相遇,让科研团队兴奋不已。
长江源珍稀鱼类小头裸裂尻鱼归来
3 i) {. f8 h' F6 {8 I V# o
& b& W: |' W1 x* ^3 L最先实施禁渔的赤水河,鱼类保护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亲眼见证这里的变化。: z& v& a9 E. I$ S7 }( [
; r+ K4 W) ?% M! |6 ~' Z
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被誉为长江生态环境状况晴雨表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也出现快速回升。2022年,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达到了1249头,比2017年普查时增加了237头,实现历史性的止跌回升。
在水里嬉戏的江豚0 o! G/ N7 J- J6 @* ]
% I8 x7 g. Q- [$ r9 J禁渔进入第四个年头,现在长江的鱼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7 G& s" D- F0 T, T& [
* t. @$ x" B( k9 Y*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研究员、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庄平:长江十年禁渔以后,2022年监测到长江鱼类有193种,在长江禁渔之前只有168种,增加了25种,这三年多来尽管时间不长,但是成绩是非常可喜的。还有一些渔业资源个案恢复也十分明显,刀鱼的资源通过三年禁渔恢复效果非常显著。还有一种鱼,就是鳤鱼,这个鱼消失二十多年了,但是现在重新在长江中游一些湖泊和干流发现。
放生鱼类画面( T" f3 Z0 ?) H& P, w/ e
@% B3 {5 D ^ T7 H
长江禁渔三年多,能够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就,并非只是一禁了之。对珍稀鱼类实施抢救性保护,帮助它们重建野外种群,各方一直在努力。
8 U. m- d- k% j# J/ y# A5 }2 U) _' @7 m% ]" \) ?5 j# v* {4 w$ U
在长江流域分布的400多种鱼类,重点保护的有96种,像长江鲟就是其中的旗舰性、标志性物种。
" K: s! ~* C) b2 B
! `$ t% |$ U8 Q/ }* r2 j1 J; g宜宾历史上就是中华鲟、长江鲟等多种珍稀鱼类的繁衍栖息地。四川宜宾的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曾经首次成功繁育出几百尾长江鲟鱼苗,而后又取得长江鲟规模化人工繁殖重大突破。他们的成果,为保护和重建长江鲟种群奠定了基础。
人工繁育的长江鲟
6 _) I/ `+ P2 V
+ }8 Q/ Z) F& _# f人工繁育的长江鲟放流长江后适应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它的野外种群重建。
( w- C7 ]9 W$ V! c
- Y8 V/ W b5 F' @; V+ ~; H, D前不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沿金沙江顺流而下,对长江鲟展开野外种群重建实验的研究。: G3 o/ @' \+ f5 ], J
3 k5 b4 Q2 ~5 q2 n& D5 e1 q9 u
野外自然繁殖是让长江鲟实现野外种群恢复的重要一环。从2000年开始,科研人员就再也没有监测到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的迹象。帮助长江鲟搭建野外产房,让它们实现野外自然繁殖,一直是科研人员重点攻关的课题。
长江鲟放生现场
" p( F/ X3 t4 j: \$ c5 P! K9 f" u! i1 G* ?, E) h S
长江宜宾江安段一直是长江鲟传统的栖息地和产卵场,现在,人工构建的天然水域产卵场也在这里。2023年科研人员首次在这里展开长江鲟种群重建试验,利用人工产卵巢,通过精准调控的方式,引导长江鲟产卵和交配受精,实现天然水域长江鲟人工调控繁殖成功。
长江鲟种群重建试验监控画面8 Y2 T4 j5 x0 p N, M h8 Z9 X, O, p
. F8 Q: m; L; S" d7 v6 `为了让长江鲟主动产卵繁殖,科研人员不断摸索。这是今年全新的试验,科研人员去掉人工产卵巢,改用渔网打围的方式,用天然水域构建人工产卵场,而这样的尝试没有成功。在用鹅卵石改造产卵场后,很快就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科研人员记录到了长江鲟自然繁殖的行为。
在天然水域构建的鱼类产卵场
, K _! G) f* E C6 w' c7 z: ]" s( \8 j& z, |) y# H% r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研究员、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庄平:长江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野外灭绝了,国家的一些科研单位在长江上游做了多年艰苦的探索和努力,希望能够恢复长江鲟的野外繁殖。可喜的是这个愿望已经初步实现了,这给救护长江鲟增加了很大的希望,初步证实这条技术路线是可行的,可以实施的。
7 E" Q) J0 M, ^6 |' {+ Y: n- D% M8 x: @ |7 d6 j
十年禁渔工作开展以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向好态势明显。长江大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巨大的工程,要恢复长江渔业资源,维持长江生态平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除了科研人员的不停探索,各行各业的人们形成合力,共同的守护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向好态势明显
# N2 w2 q9 V4 N t% L! L5 N; x/ N" M/ o5 q x8 [
目前,虽然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量和种类数总体上都呈现恢复向好的态势,但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由于生活史长、栖息环境遭破坏等原因,恢复速度较慢,种群数量仍然处于濒危状态。
6 j, G7 J- Y" u8 y/ m0 y% s# D6 w. G' ?
我国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20世纪80年代以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虽然在1983年,我国就已经全面禁止中华鲟的商业捕捞,同时展开增殖放流,但这并没能阻止中华鲟种群数量的衰退。2017年以来,长江当中每年监测到的中华鲟数量仅剩十几尾。+ J8 f& e1 r3 Q0 Y4 J5 ?$ Q" C
1 i2 w0 U. S- v% L% ^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华鲟的保护工作,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要有效推动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拯救行动计划。
; p; t4 F9 ]& q
* z0 ]0 R) s$ Q0 j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研究员、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庄平:尽管我们在中华鲟的人工繁殖上取得了突破,但是这个人工繁殖还不是完整的,它只是在淡水中培育,中华鲟的生活史是在江海间要进行长距离洄游。人工繁殖增殖放流其实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要尽快通过水文生态调度,栖息生境的修复来满足中华鲟自然产卵繁殖的基本生态环境条件,实现中华鲟在长江的自然产卵繁殖,最终能够维持中华鲟野生的种群。
2 W! d9 Y/ d9 F0 o2 y
# Y' ^& V9 L- }3 P& e z长江十年禁渔前3年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要实现更多长江鱼类种群的野外重建和恢复,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I" }+ {; z. ^ w! E
8 B8 p+ t5 `. T9 D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研究员、长江水生生物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庄平: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衰退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我们要不断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加以应对、开展研究,真正掌握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学规律,指导下一步禁渔工作的顺利开展。8 a5 L3 [+ R( H% Y. L. F( H' b* x
8 u+ ?6 s% ~' R3 \8 g, m长江十年禁渔利生态、利民生、利长远。经过三年多的集中攻坚和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但长江禁渔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现在的长江只能说是“大病初愈”,在看到禁渔成效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持续巩固禁渔成果,加快恢复流域生态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还远没有到敲锣打鼓庆祝胜利的时候,这个时候一旦放松,将前功尽弃。为全局计、为子孙谋,长江十年禁渔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举措,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久久为功。. T" D7 z6 P' \" z- {1 R" P
# x1 b! |# G5 ?7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