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弄错CT致女子被误诊“绝症”服药3个月,为何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四川的翟女士在省人民医院做肩部术前检查时,因CT报告被他人结果覆盖,竟被诊断为“肺间质纤维化”。在服用三个月抗癌药物后复查,才知是场乌龙。这场由医院系统漏洞与人工疏忽叠加造成的误诊,不仅带来沉重的精神折磨,更让患者承受了本不该存在的药物副作用风险。 一、连环失误酿成的“绝症”乌龙 事件始于翟女士肩部摔伤后的术前CT检查。当放射科技师呼叫时,排在其后的患者误入检查室完成扫描。发现错误后,技师虽为真正患者翟女士重新检查,却未删除错误数据,导致系统内同时存在两名患者的CT影像。更关键的是: 身份核验缺失:技师未二次确认患者身份,导致他人误检 系统逻辑缺陷:错误CT未被覆盖或触发异常提示 医生过度依赖电子系统:主治医师仅查看电子报告,既未核对纸质单据,也未对比半年前显示肺部健康的体检记录 这种层层失守的漏洞,最终让翟女士的电子病历中显示着陌生人的“死刑判决书”。 二、吃错药的肉体代价与精神凌迟 被误诊的三个月里,翟女士每日服用治疗肺纤维化的靶向药尼达尼布,而该药物具有明确毒性: 超60%患者出现严重腹泻、恶心呕吐 肝功能损伤风险:可致转氨酶与胆红素异常升高 出血倾向增加:可能引发鼻血、消化道出血 全身性消耗:疲劳、体重减轻、头痛持续侵袭 比药物副作用更残酷的是精神折磨。“绝症”诊断让整个家庭陷入恐慌,忧惧情绪如影随形。当复查显示肺部健康时,这场由医院失误导演的生死惊魂剧才戛然而止。 三、信息化时代为何难防“低级错误”? 尽管医院已普遍电子化,但人机协作的脆弱性在此事件中暴露无遗: 1. 系统设计存在致命盲区 当同一患者账号下出现两份CT时,系统既未报警也未强制人工复核。这种“沉默的异常”成为误诊的温床。 2. 操作规范形同虚设 医疗领域本有严格查对制度(如护士“三查八对”),但在此事件中: 放射科未执行身份二次确认 医生忽略纸质报告与历史数据比对 错误数据未被及时清理 3. 过度信任技术的危险倾向当医生习惯从电脑直接调取报告,纸质单据的“冗余备份”作用被轻视。正如医疗从业者坦言:“只要是人操作,就可能犯错”——但电子化反而强化了“系统不会错”的错觉。 当系统成为“帮凶”:人永远是最后防线 这起误诊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再先进的信息系统,若缺乏人工监督和制度兜底,反而会放大错误。CT机不会主动识别患者,电子病历也不会自动纠偏——这些本该由人完成的校验环节,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被悄然省略。 医疗信息化本为减少差错,但当技术成为唯一依赖时,它便埋下了新隐患。翟女士的遭遇警醒我们:在生命健康面前,永远需要保留“人”作为最后关卡的敬畏。当医生放下对电子屏幕的绝对信任,重新拿起纸质报告进行比对;当技师在每次检查前多问一句姓名;当系统为异常数据点亮红灯——这些看似“低效”的冗余操作,恰是守护生命最坚实的盾牌。 % w$ J6 K. B. @. c2 o- C(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