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Q8 H. ]& x3 E7 l# x( J广元千佛崖:探寻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广元实践” : e; O+ r$ q2 K- p X ]
传播网讯8月31日,"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广元"主流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千佛崖,探寻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广元实践。这座坐落于古蜀道上的石刻艺术宝库,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利用,使千年造像焕发新生,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今年已接待游客超65万人次,同比增长103%。 "我们脚下踩着的就是2010年考古发掘的明清蜀道遗存。"广元石窟研究所讲解员代佳鑫向采访团介绍,千佛崖的独特之处在于集摩崖造像与古蜀道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一身。 数据显示,这片跨越千年的石刻群现存950个窟龛、7000余尊造像,包括唐至清各代题刻118条、历代名人题咏诗歌三十余首。1961年,这里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如今,借着"文博热"的东风,千佛崖成为热门文化打卡地。崖壁下的步道上,游客们或举手机拍摄造像细节,或聆听讲解;石阶旁,家长们正向好奇发问的孩子讲解石刻历史。来自重庆的游客周雯婷赞叹:"这些造像历经千年仍栩栩如生,雕刻精细到让人挪不开眼,景区保护得特别好。"
游客盛赞的背后,是一套系统性的保护利用体系。据了解,多年前为保护文化遗产,广元市将千佛崖前的川陕公路后移100多米。2023年3月,原皇泽寺博物馆、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整合为广元石窟研究所,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 研究所在文物本体保护上精准发力,推进千佛崖摩崖造像北区危岩治理,为石刻筑牢"安全屏障";在学术层面,开展《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北朝洞窟考古调查与研究》等国省市重点课题;在传播体验上,既通过新颖活动强化宣传,又打造石窟咖啡新业态,带来"文物+消费"沉浸式体验。 多管齐下的举措带来亮眼成果。2024年,景区实现收入2200万元,累计接待游客65万余人次,分别同比增长41.9%和103%。数字背后,是千年石刻艺术在当代的有效传承与活化利用,彰显了广元在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新成果。 如今,穿越千年时光的佛像依然宁静慈悲,而脚下的古蜀道、身旁的游客欢声,共同诉说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生动故事。广元千佛崖这座石刻艺术宝库,正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新篇。(刘永生 罗言佳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李全民) * R6 L( S9 }7 n: n5 w
- p+ `& h1 d) @! w* M$ s-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