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据媒体发布,重庆一女生准备拿起隔夜水畅饮时,在杯中发现一个形似“果冻虫”的透明漂浮物。网友:是摇蚊的卵,隔夜水千万不要喝! 什么是摇蚊?
摇蚊是双翅目、摇蚊科昆虫的统称,全世界已知5000多种,分布范围从北极一直到南极都有。 它们的大小和体型,都近似吸血蚊子。 但从长相上很容易区别:摇蚊的触角上密布纤毛,像两把毛刷;雄性吸血蚊子的触角也有纤毛,但没有摇蚊这么浓密。 摇蚊爱在水边产卵:不论河湖还是家中的花瓶、鱼缸,只要有点儿水就行。 隔夜的水杯,正是因此被它加了料。 摇蚊卵刚产出时,会被一层灰色胶质卵鞘包裹,卵鞘充分吸水后,变成有黏性的透明“果冻”。 一团“果冻”里,常包裹着几百枚摇蚊卵。摇蚊宝宝孵化出来,第一餐就吃“果冻”。 摇蚊幼虫长约半厘米,主要吃水底的有机碎屑,也会捕食更小的浮游生物,而且食量很大。 它们适应力极强,几乎所有的水生、半水生环境,甚至咸水、极地也能存活。 但凡没啥风浪的自然水域,摇蚊幼虫往往成为优势种群,它们不仅能消化水体中的有机碎屑,起到净化水体的生态功能,而且摇蚊幼虫能占底栖水生生物总量的七八成,为众多水生动物提供天然饵料。甚至有人搞起了红虫养殖业,为水产养殖提供优质饵料。 不过也有少数植食性摇蚊幼虫,会破坏水生植物的生长,尤其会对水稻生产造成威胁。 不咬人,还能吃? 不仅是水生动物,摇蚊甚至没能逃出人类食谱——《流浪地球2》里提到的蚊子饼,在非洲还真有,就是摇蚊做的。 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每年会滋生不计其数的摇蚊。湖畔村民会捉来吃,而且有特殊的捕蚊技巧:在锅内刷一层油,于摇蚊密集处左右挥舞,落入锅中的摇蚊便会被油粘住。 随后,人们将捕获的摇蚊团成肉饼,煎熟即可食用。这种蚊子饼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听说口感不错,只是略带腥味。 摇蚊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下度过。它的幼虫期,从几周到几年不等,要历经四次蜕皮才能羽化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不过几天,它的使命是“婚飞”:春夏季节的晨昏,河湖边总能看见大群“蚊子”如云盖顶,在半空中上下翻飞。 它们大都是婚飞的摇蚊——雄性摇蚊挤做一团飞舞,吸引雌蚊前来配对,开启新的生命轮回。 春夏的傍晚,如果路过河边、湖边,头顶上方常会聚集一团摇蚊,而且走到哪跟到哪——雄性摇蚊,一般会选择便于标记的特殊位置组团婚飞,你的脑袋正是被标记为“婚飞”的风水宝地。 虽说不用担心会被叮咬,但头上总有一大团蚊子在飞,也确实挺膈应人的。 虽说会被蚊子下料,但只要家里蚊子数量不多,被下料的几率很小,不必过于担心。 即便误喝了带有虫卵的水,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权当补充蛋白质了…… # I+ Q% } ~1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