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卫视美女主持人苏畅,身材高挑高鼻梁大眼睛,女人味势不可挡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7万

稿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40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

2011年7月25日的深圳,大运会前夕的湿热空气里混杂着汗水与舞台灯光的味道。后台的更衣镜前,21岁的苏畅弯下腰系好鞋带,抬头时那双大眼睛里只有一句无声的自问——“下一步到哪儿”。这一幕后来常被同届选手提起,因为她转身那一刻的镇定像提前写好的剧本,而事实上,她的人生脚本直到那天才刚刚翻到“主持人”这一章。

时间拨回1990年3月10日,辽宁丹东。一个满族女孩诞生在教师家庭。父亲教物理,母亲教美术,家里书架从牛顿力学摆到印象派画册。父亲常说:“想知道力从哪儿来,先把身体舒展开。”于是五岁那年,她进了舞蹈班,七岁又学上声乐,家里最常见的画面是小姑娘单脚踮地转圈。

2006年秋,苏畅迎来高二,身高已长到一米七三,同学们口中的“班花”其实正悄悄做着留学计划。她喜欢意大利设计师米索尼的色彩拼接,梦想在佛罗伦萨修读服装设计。播音主持这四个字,当时对她不过是一门选修课的标题。

高三寒假,辽宁省播音艺考在沈阳开考。好友一句“去试试吧,玩玩也好”,让她随手填了报名表。冷风里等号令的几个小时,她背的是《阿房宫赋》,并没有抱任何得名的心思。考官念出“第一名,苏畅”时,连她自己都怔住。之后的事情像多米诺骨牌:南京艺术学院抛来橄榄枝,家里商量一夜,意大利计划暂时搁浅。

2008年9月,苏畅提着行李踏进南艺校园。她坐在1号教学楼201教室,面对全班小测第一个题目:“播音员与主持人职业的本质区别?”她写下的第一句话是“表达是责任,不是表演”。那份考卷被语言学教研室存档至今。

大学前两年,她几乎把自己关在配音室。每天练声三小时,字正腔圆到让同宿舍女生拿闹钟倒计时。偶尔也会溜去图书馆翻时尚杂志,漂亮的服装草图仍旧偷偷画在练声笔记本后页。

2011年春季学期,苏畅开始实习。她被分到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做外语新闻配音。第一次上录音棚,监制递给她一页全英文稿,稿子末尾备注:“时长60秒,不能超两秒。”灯亮时她深呼吸,57秒钟一气呵成。监制放下耳机打趣:“小姑娘,这活儿别让编导抢了。”

那年6月,凤凰卫视发布“中华小姐环球大赛”赛制,校内很多女生摩拳擦掌。苏畅报完名,才把消息告诉母亲。电话那头沉默两秒后,母亲只回了一句:“既然走上台,就别让观众失望。”

深圳赛区三天赛程排得密不透风。第一天素颜亮相,她穿一条极简白衬衫配黑长裤,同组佳丽有人质疑“太朴素了”。轮到命题自述,她微微一笑:“美丽是手段,内容才是根本。”评委席一阵窃语。第二天才艺展示,她朗诵《青衣》,台下灯光调暗,她的嗓音却像拂过幕布的微风。决赛夜,主持人宣布晋级18强,她的编号“F10”亮在屏幕中央。

7月底,深圳赛区落幕。回南京上课的路上,她在高铁上翻看相册,发现每一张照片里自己都在笑,可唯独关注焦点不是衣服而是台上的那只话筒。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站在灯光下说话,比画裙子更符合心里的节拍。

2012年3月,江苏电视台校园招聘启动,宣讲会现场人头攒动。硕士生、海归生、自媒体大V挤满面试厅。考官让每个人即兴策划三分钟英文段子,题目是“最难忘的高中老师”。苏畅脱口而出:“Myphysicsteachertaughtmeconfidenceisalsoaforce.”评委的笔尖停在半空,随后对其他考生说:“听完她的,即兴就到这吧。”六周后,她收到签约通知书。

从2013年开始,苏畅常出现在江苏卫视国际频道《环球时间差》中。那是一档需要在汉语、英语、粤语之间快速切换的节目。第一次直播,制片敲门提醒:“倒计时十秒。”她握话筒的手微微发汗,可字正腔圆的报幕仍旧踩在秒表线上。直播结束,导播室掌声不多,却足够说明她的合格。

节目之外,她自学粤语、试着在片尾彩蛋唱两句“上海滩”,观众来信里有人夸“南方口音味道够”,也有人挑剔“卷舌略重”。她把批评全部抄进小本子,末页写一句备注:“当观众肯挑刺,你才真正进入他的视线。”

2016年5月18日,江南大学音乐厅。省台与无锡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同乐江苏”外国人汉语演讲赛苏南赛区晋级赛开场,苏畅以特邀评委身份坐在评委席。参赛者来自20个国家,选手第8号说:“汉字像一幅画。”她点头,又在打分表上写下“发音可再圆润”。比赛间隙,一名肯尼亚小伙子走来问:“老师,我的声调还行吗?”她轻轻比出四声的手势,低声回应:“第三声多转一点弯,听众就能看见你的情感。”那天临近午夜,工作人员才收工,她却坚持把每位选手的反馈单签好名。

2019年10月,贵州山高云阔。《荔枝游天下》摄制组踩线的第一天,苏畅站在万峰林观景台,头发被山风扬得凌乱。编导问:“台词临场改吗?”她合上笔记:“景色这么美,稿子不改怎么行。”随后一段脱稿讲解被直接用作正片开场。那期节目播出后,贵州旅游局后台数据刷新纪录,景区咨询量飙升三倍。

多年的职场磨炼也让她懂得自我管理的重要。朋友见面最常问她的,不外乎“怎么保持身材”。其实答案很朴素:少油、少糖、午夜不谈甜点。一周四次慢跑,每次五公里;回家拿哑铃半小时强化核心。有人劝她“别太拼”,她摆手:“镜头不会同情任何懈怠。”这句话后来被节目剪辑成短视频,点播放到千万。

工作之外,苏畅的朋友圈极简。大学同寝三人,电视台同期两人,再加一个双子座男闺蜜“强强”。几个人固定周五小聚,唱老歌,《一场游戏一场梦》是保留曲目。强强调侃她:“高跟鞋踩断了换平底吧。”她回一句:“舞台需要高度。”二人互损到深夜,却从不带新人入局,小圈子的默契成了一种无言的结界。

对外,观众看到的是光鲜;对内,工作笔记密密麻麻。为了准备一期“一带一路”专题,她在办公室守到凌晨两点,对照英文文献推敲“航线专用名词”译法。隔壁编辑叹气:“这句完全可以口语带过。”她头也不抬:“国际频道需要精准,差一字就可能差千里。”

有人说她长得像范冰冰,也有人说似李嘉欣。每次被问到“最想成为什么模样”,她只说一句:“像自己。”这并非客套。主持的本质是借声音为别人搭台,而不是让自己变影子。

2022年末,江苏卫视内部调研数据显示,《环球时间差》在男性40—55岁观众中黏性最高的主持人是苏畅,续看率达76%。调查问卷里一位退伍老兵留言:“她说话有底气,像抗风的旗帜。”这句评价被贴在编辑部墙上。

三十三岁的苏畅仍然保持每周两期直播,一期录播,外加两次外景。《环球时间差》开播前十分钟,制片人喜欢把编导叫到演播室门口复盘稿件。只要她站在那里,团队就像拧紧的发条。直播结束后,灯光熄灭的一刻,她往往会把耳返摘掉,深呼吸,再轻声一句:“辛苦了,各位。”所有技术人员这才肯散。

有人好奇她的下一站是否在更大的平台。面对追问,她的答复始终如一:“栏目的天花板永远比个人高,先把眼前的灯打亮。”

而那盏灯,从2011年深圳赛区后台第一次照在她脸上起,就没有暗下来。

被忽略的修炼时刻:镜头外的苏畅一次成功的直播只呈现了冰山一角,真正艰难的片段多藏在无人的走廊、微弱的走灯之间。2020年春,江苏卫视筹备抗疫特别节目《同心同行》。制片人在凌晨一点半发来修改方案,要求第二天上午十点彩排。文案需要增补三段数据、两位医学专家采访片段,还要对应更新口播。多数人下意识地说“没时间”,苏畅回答的第一句话是:“资料链接在哪儿?”五分钟后,她调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开始核实英文原版统计。夜深楼静,空旷的写字间只能听见键盘敲击声。凌晨三点,初稿出炉;四点,修订完成;六点,她冲一杯黑咖啡走向化妆间。彩排时,制作人站在监视器前静静看完十二分钟口播,没有一句多余,也没有一个数字错误。现场只传来一句低声感叹:“这才叫主持人的专业硬度。”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为了主持2021年的江苏发展论坛,她将自己关在小会议室整整两天,对照国民经济年鉴逐条整理江苏GDP变化。合上资料时,夜班保安敲门提醒:“姑娘,别熬坏身体。”她笑着挥手:“再看一眼数据就收。”第二天论坛直播,她把“14.57万亿元”这个数字念得掷地有声,连台下的老经济学家都点头称准。

外景勘察同样不是想象中那般浪漫。2022年炎夏,她随摄制组去新疆取景。沙漠温度四十五度,镜头热到自动关机。为了保证航拍画面,她顶着烈日手举反光板二十分钟。摄影师担心她中暑,她只是撂下简短一句:“画面稳了再休。”取完景,后脑勺的发根已被汗水湿透,细碎的发丝粘在脖颈,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

同行们常说,苏畅把自己当成“技术工人”而非“明星”。她的手机闹钟从不设在整点,总是提前三分钟,理由是“给自己留缓冲”。去出差,她行李箱最醒目的角落放着便携录音笔、折叠隔音盾,还有三条备用耳返线。飞机延误也好,酒店临时停电也罢,只要需要补录,她随时能在衣柜里架起一个简易录音间。

或许正因为这些细节,她才能在一次次直播中稳准狠,像钟表匠一样把每个字节敲到秒点。观众看到的是一位高挑亮眼的女主持人,听到的是流畅的中英粤三语切换,却往往忽略了背后那座“信息工厂”日夜运作。

有同行私下感慨:“她的成功难复制,因为最难学的是自律。”苏畅听说后,只淡淡一句:“自律不是天赋,是习惯,习惯就像门铃,按久了自然响。”这回答听来云淡风轻,却暗含了数年如一日的持之以恒。

有人问她能否给年轻主持人一句建议,她思考片刻:“请把键盘敲到冒烟,再去站镜头前。”

或许,苏畅的魅力并不止于“高挑、高鼻梁、大眼睛”,而在于——当灯光熄灭时,那股不舍得松懈的踏实劲儿,依旧牢牢地系在话筒上。


( Q) I# V3 A" k2 ]3 W5 F6 P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11-18 07:51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