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5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俄披露动用核武条件!无法区分来袭导弹时,将视所有导弹为核导弹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7万

稿子

2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61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1 15:59: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自从苏联在1949年8月于哈萨克斯坦成功爆炸了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之后,莫斯科方面就一直把核武器视作威慑对手并且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对于核武器使用的态度远没有现在这样克制,举个例子来说,当时苏军东欧集团的用兵策略就相当简单粗暴,即一旦与北约发生全面军事冲突,就迅速利用大量的战术核武器开道,摧毁对方的前沿防御和纵深指挥所之后(苏联还专门为北约的布鲁塞尔总部准备了320枚OTR-21战术导弹),钢铁洪流再冲上去肃清残敌,因此冷战时期的苏联拥有的核弹头数量是极为惊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联对美国优势最大之时,其核弹头保有量甚至达到了4.6万枚左右。 (俄罗斯试射萨尔马特战略导弹)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美国和苏联在冷战初期对于核武器的态度,基本上都处于头脑发热的状态,但是双方冷静下来之后也开始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商讨核武器的使用规则问题,1976年的时候美苏牵头签署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勃列日涅夫明确表示苏联将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1982年苏联再度在联合国大会上阐明了自己的态度。

(红场阅兵上的苏联反弹道导弹)

不过这一切都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灰飞烟灭了,如今俄罗斯面临的是越来越大的国防压力,在常规军事实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必须要重新开始考虑自己使用核武器的条件了。根据环球网援引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日前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在《红星报》上发表了名为《关于俄联邦在核威慑方面的国家政策》,披露了俄罗斯使用核武器的条件,第一条件就是俄罗斯的导弹预警系统如果监测到自己或者是盟友领土将会被弹道导弹袭击之时,就会触发核武器使用条件,此时俄罗斯将会对弹道导弹的发射地点进行核反击。

(RS-24"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

在这份文件中俄罗斯还表示,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俄罗斯根本无法判断弹道导弹装载的是常规弹头还是核弹头,因此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将会把所有来袭的弹道导弹视作核导弹。事实上在今年6月2日,俄罗斯就发布过同名文件,此次《红星报》上的文章是对六月份文件的补充说明,那份文件中关于俄罗斯的核武器使用条件则更加宽松,其表示"如果判定俄罗斯和盟友的国家安全受到根本性威胁,则有权使用核武器",无论给俄罗斯带来"根本性威胁"的是常规武器还是核武器,这等于明确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

(R-36M洲际弹道导弹)

事实上俄罗斯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时俄罗斯国家杜马批准的《俄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就批准放弃了这一原则,2003年的《俄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中又暗示俄罗斯可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如今俄罗斯又把这一原则强调了一遍,不过是在如今全球局势紧张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正常反应而已。

(RS-28"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

当年苏联之所以说"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因为他们在常规军事实力上基本可以做到与美国的平起平坐(在冷战时期,欧洲国家整天想着自己会被苏联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平推),因此才有如此自信,但是如今的俄罗斯在常规军事实力相比于美国的差距肉眼可见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核武器的强大威慑力,更何况美国也从来没有承诺过自己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那么俄罗斯宣布这样的核反击条件就更显得"理直气壮"了。俄塔社日前表示,俄罗斯公开使用核武的条件,是为北约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 [- R$ c5 O1 y" b3 ^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7-19 21:03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