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名为《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在网上流传。根据该文件的信息,为维护“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规性,公司从2026年新的销售年度起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这份通知,由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浙江娃哈哈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等七家公司共同署名。 多数娃哈哈经销商表示尚未接到更换品牌的通知,大部分人在听到“娃小宗”时充满疑惑,仅有个别经销商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这个消息。对于更换新品牌,有人表示可以试试水,也有人表示不愿冒险去销售尚不被市场认可的新品牌。 今天的娃哈哈,站在了十字路口。宗馥莉手握父亲宗庆后留下的商业帝国,却背负着“改命”的重担。娃哈哈改名娃小宗,不仅仅是个名字的更替,更像是一场关于品牌传承的豪赌。宗馥莉想用“娃小宗”撕掉老品牌的旧标签,贴上年轻化、国际化的新标签,但市场会买账吗?
娃小宗之前:KELLYONE的教训宗馥莉不是没试过“另起炉灶”。 早在2016年,她就在宏胜集团推出自有品牌KELLYONE,名字取自她的英文名“Kelly”,定位一二线城市的新生代,产品线主打健康饮品:0糖0脂的“生气啵啵”苏打气泡水、“一茶”无糖纯茶、CHACHA果汁果味茶,主打“健康”“潮流”。营销上,KELLYONE走了一条与娃哈哈截然不同的路:放弃传统的经销商网络,聚焦线上电商和线下便利店、潮流零售店,靠影视植入、音乐节合作、快闪店等“网感”十足的方式圈粉年轻人。代言人选了王一博、陈坤这样的流量明星,试图用偶像光环点燃市场。 经过一系列操作,KELLYONE在小圈层里有了一定知名度,但始终没有跳出“网红品牌”的局限,没能打入大众市场。目前,KELLYONE淘宝旗舰店、抖音店铺接连“停摆”,商品下架,客服无人应答。一位娃哈哈老员工透露,KELLYONE卖不动,大量库存无从处置,最后只能当成员工福利发下去。自创品牌的失利,让宗馥莉在娃哈哈内部的威信受挫。 KELLYONE的失败说明,光有网感和理念不够,饮料市场拼的还是产品力和渠道力。年轻人爱喝“健康”,但健康饮品赛道早已挤满对手,KELLYONE的产品创新不足,渠道又偏离了娃哈哈的线下优势,结果就像个精致的“流量泡沫”,好看但不顶用。
健力宝之鉴:情怀不能包打天下 品牌传承的难题,娃哈哈不是独一份。健力宝的沉浮,已经给出了血淋淋的教训。 1984年,李经纬一手打造的健力宝,凭“中国魔水”的名号成为民族品牌标杆。辉煌时期的健力宝还肩负起振兴国足的重任。健力宝组织了一批年轻球员到巴西留学,给中国足球培养了一批优秀球员,包括国家队主力、中超射手王李金羽等人。健力宝如日中天的时候,不仅市场销售好,口碑也好。但2002年企业改制后,健力宝几经转手,改了配方、换了包装,被老粉丝吐槽“味道变了”,情怀流失。 2016年,李经纬的儿子李文杰高调创业,成立“广东健力宝集团饮品有限公司”,与“健力宝集团”仅两字之差。李文杰推出了“轰茶君”“阳光果葩”等新品,试图借“健力宝之子”的身份,利用人们对曾经的健力宝的怀念,打一张情怀牌,来赢得流量和市场。可现实很骨感,新品市场反响平平,公司经营陷入停滞。 健力宝的教训说明,品牌传承不是靠“血统”或“改名”就能翻盘。消费者喝的不是故事,而是产品本身。
网友建议:先用副品牌试水 宗馥莉如果想靠“娃小宗”重塑品牌,恐怕得先问问:新名字能解决老问题吗? “娃哈哈”三个字,承载了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AD钙奶、营养快线、八宝粥,哪款不是国民爆品?宗馥莉想改名“娃小宗”,显然是想摆脱“老土”的刻板印象,注入个性化、年轻化的基因。毕竟,相对于宗庆后“宗老”,“小宗”听起来更像她的个人印记,也更符合当下短平快的品牌命名趋势。 但改名就能改命吗?不见得。品牌的核心是产品和消费者认知,名字只是外壳。现在的娃哈哈,面临的困局是产品线老化,渠道过于依赖传统经销商,年轻化转型喊了多年,依然没找到节奏。改名“娃小宗”,如果产品还是老一套,渠道没变,消费者凭什么买账? 更令人担忧的是,改名可能引发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内部看,宗馥莉的KELLYONE失利已经让部分老员工对她信心不足,改名可能进一步动摇军心。外部看,消费者对“娃哈哈”的品牌忠诚度较高,改名可能引发类似健力宝的“情怀危机”,让老用户觉得“味道不对”。
品牌传承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宗馥莉面临的挑战,既有市场的残酷,也有内部的掣肘。娃哈哈的成功,离不开宗庆后对大众市场的精准洞察和强大的渠道网络,但时代变了,年轻人的口味变了,宗馥莉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吗? 改名“娃小宗”,不失为一次大胆尝试,但风险不小。如果非要改,有网友诚恳建议:先用副品牌试水,比如推出“娃小宗”子系列,主品牌保留“娃哈哈”,既能测试市场反应,又不至于伤了老用户的情怀。毕竟,品牌传承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 改名容易改命难,传承的智慧,在于让老品牌活出新灵魂。
2 w% I9 B K E3 o*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