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飘香,正是香菇采收的黄金时段。在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的香菇种植基地,连片的菌棚在田野间铺开,棚内绿意盎然,一朵朵饱满厚实的香菇从菌棒上悄然破土。村民们穿梭在菌架之间,弯腰采摘、仔细分拣、整齐装箱,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熟练与从容,繁忙的丰收景象里,藏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密码——这小小的香菇,正成为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黄金伞”。 ![]()
“今年这天气真是帮了大忙,雨水和温度都刚刚好,你看这香菇,长得多壮实,品相也比往年好不少。”元坝镇杏花村香菇种植基地负责人徐春蓉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朵刚采摘的香菇展示,脸上满是笑意,“我们从早上6点就下地采收了,大家分工明确,采收、分拣、搬运各司其职,一天下来能采1500斤左右。现在市场价也稳,每斤能卖到7至8元,咱们基地种了5万棒香菇,算下来今年能有30万元左右的纯收入,这个效益确实让人心里踏实。” 元坝镇地处昭化区腹地,这里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加上肥沃的土壤,为香菇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立足这一资源禀赋,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与带动群众增收紧密结合,经过多方调研和考察,最终锚定香菇种植这一特色产业。从菌棒的自主培育、日常的浇水通风管护,到香菇成熟后的采收,再到联系客商、打通销售渠道,当地构建起了全链条本土化运作模式,让村民全程参与其中,也全程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截至目前,仅杏花村这一香菇种植基地,就已带动1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近3000元,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端稳了“饭碗”,实实在在尝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甜头”。 “这香菇产业可不是外人来搞的,是咱们村集体自己牵头干起来的。”元坝镇杏花村社会事务专干吴美椋说起村里的产业,语气中满是自豪,“从最开始商量要不要种、种多少,到后来建棚、买菌棒,再到日常管理和销售,都是村民们一起商量、一起出力。大家既是产业发展的参与者,也是集体经济的受益者,干起活来哪能没干劲?你看现在村里不少人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就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好处,能把大家的心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让日子慢慢红火起来。” “以前为了多挣点钱,只能往外地打工,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孩子也小,根本顾不上,心里总是惦记着。”元坝镇杏花村村民张秀华一边分拣香菇,一边和记者唠起家常,语气里满是满足,“现在好了,在村里的香菇基地干活,一天工作8个小时,活儿不算重,还能按时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每个月都能拿到稳定的收入,比在外打工踏实多了,心里也安稳不少。” 如今,小香菇已在元坝镇扎下了坚实的产业根基,不仅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摇钱树”,更成了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但元坝镇并未满足于“种得好”的现状,而是着眼于产业的高质量长远发展,开始谋划推动香菇产业向价值链上游延伸,通过提升品质、拓展业态,让这一乡土产业持续释放活力,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产业支撑。 “下一步,我们元坝镇会继续扩大香菇种植规模,不仅要增加种植面积,还要推动种植的标准化、集约化,让香菇品质更稳定、产量更有保障。”元坝镇副镇长翟澍介绍道,“同时,我们还会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探索搞香菇深加工,比如做香菇酱、烘干香菇等,还要打造咱们自己的香菇品牌,拓宽销售渠道,真正推动香菇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效益好’转变。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这小小的香菇,撑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让产业兴农的路子越走越宽,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杨黎明 李益焕) , ]) B' g- M$ t1 f) z' \- s( r9 i0 @
/ F/ A y7 F5 C! K! V3 d/ @6 W4 u4 O9 `9 v/ ~" F' e% V. T0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