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高档酒店里的玉器店为何打着“店面转让、清仓一二折”的标语,声称标价数十万或十几万的玉器,几万、几千甚至几百就能成交,到底为那般? 反映—— 五星级酒店里的玉器店,“转让”多年 近期,多年从事玉器生意的小华(化名)向记者反映,在陕西西安某五星级酒店内,玉石店打着“店面转让、清仓一二折”的标语,却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店铺已经“转让”了数年之久,仍然正常经营。 小华介绍,这些玉器店铺通常设在酒店大堂附近或购物区,利用酒店的高端形象为商品背书。消费者走入店铺,销售人员便会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因店铺转让,所有珍贵玉石不得不以“惊人折扣”出售。 小华介绍,店家声称原价十几万甚至数十万的玉镯,现在只需一万或几千元甚至几百元就能成交,其实就是个“局中局”。顾客从入住酒店、到进店询价、购买等各个环节,玉器店步步为营设局。
玉器店内的商品 现场—— 悬挂“一二折甩卖”标语,推销“传世”珍品 在小华指引下,记者近日来到位于西安南郊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一探究竟。 走进高档的酒店大堂,在办理入住的前台和休闲茶吧处,能看到醒目悬挂的“玉石店转让”“一二折甩卖”标语。进入店内,玉器琳琅满目,陈列的白如意、白菜,红润的寿桃、荔枝等大型玉件,标价数十、上百万的不在少数,店家都以“传世”玉器进行推销。柜子摆设的多是手镯、吊坠、挂件,标着玛瑙、和田玉、缅甸玉等材质,标价多在十几万和数万之间。
前台和休闲茶吧处能看到醒目悬挂的”“一二折甩卖”标语
店内的商品 玉器店里有两位男子,均是南方口音。店员介绍,他和老板来自上海,老板在其他城市五星酒店还有店。现在生意不好做,老板想着这个月底就转让或关门,多数大型器件搬运麻烦,所以价格“好商量”。 此后,酒店内的一家高档白酒店老板告诉记者,这家玉器店一直在“转让”,却天天正常营业。 探价—— 试探顾客身份,价位波动大 记者在端详一件玉器时,一位佩戴工作证、言谈举止得体的销售人员先询问顾客是来住店还是开会,或是在酒店里宴请宾朋。 行家介绍,看似简单的问候,就能判断是“常时客”还是“短时客”,根据这两种情况“看客下菜”。短时客,在酒店时间短,或不经常来西安,推销中小型器件,便于携带,要价高一些,成交快一些。常时客,经常居住或经常来此店,推销大中型器件,开价高,慢慢降价,成交会慢一些。 营业员介绍产品时不断强调,今年生意不好做店面转让,老板亏本处理、月底就转让了等说辞,创造紧迫感促使消费者快速决策。 记者看到一件玉白菜标价88万,询问“实价”,业务员称这件是店里少有的精品,以前多位顾客都看过,最少出价40万都没有出手。 盯梢—— 老板盯顾客,确定身价再要价 小华告诉记者,记者离开酒店时,玉器店里另一道门出来一人一直跟着记者行走到酒店大门口处才返回,此人是玉器店老板。一般对于购买大件玉器的,老板会下一些功夫“盯梢”。老板经常在酒店前台附近寻找潜在“实力客户”,从而待机“巧遇”出售。比如通过顾客乘坐的车辆,判断其身价。 一个星期后,记者与同伴特意做了乔装打扮,相约在这家酒店大堂休闲区喝茶,大约半小时后,一位男子走到记者身边搭讪:“上次老板看中的玉白菜,有意向的话进店看看?” 玉器店老板介绍,这棵88万元玉白菜非常稀有,最低26万可成交。记者按小华事先交代“谈价时不要高于标价一折,再打对折”的策略砍价,老板给出的价位从18万、10万、6万、4万……一路降下来。 有玉白菜的前车之鉴,记者在看手镯时有了“底气”,一个标价11万元手镯,记者直接开价500元,最后以700元成交;一条玉籽手链报价3万,最后以200元成交。即便如此“低廉”,记者依然满腹狐疑:是不是还是被“宰”了呢? 成交后记者索要玉件证书,老板称“卖的太便宜了,给几份空白的证书你自己填吧”。 内幕—— 材质以次充好,鉴定证书也能造假 小华介绍,常言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这类玉石店往往支付高额租金入驻高档酒店,获取客流量和信任背书,有的还与导游、出租车司机合作,通过回扣方式吸引顾客到店。 店家利用消费者对玉石认知不足的弱点,编织一套“转让或打折”的套路来收割买家。即便消费者产生怀疑,商家提供的“鉴定证书”和酒店高档环境也会打消他们的顾虑。 这些玉器到底是真还是假?小华介绍,一些店家采用“高标低折”的定价策略,虚构一个惊人的原价,然后以极低的折扣吸引消费者。一款成本仅几十元的染色玉石,可能被标价为数万元,然后再以“一折”价格出售。销售人员会刻意模糊玉石的实际产地和品质,将普通的比如青海料等包装成顶级新疆和田玉,从而制造出巨大的价格空间。常见手段包括:对普通玉石进行染色处理、用滚筒打磨制造假皮色、以石英岩或玻璃冒充天然玉石。 小华介绍,类似的鉴定证书有真也有假,一些商家提供“网上可查”的证书,但这些证书往往只需几元钱就能伪造一张,甚至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链接到虚假的鉴定网站。 难点—— 交易不规范,鉴定程序复杂 尽管不少消费者对高档酒店里“转店打折”的玉器有所怀疑,但如何整治却有很大难度,专业人士分析了其中的潜在问题。 首先是鉴定标准不一。高端玉器的鉴定仅能确认是否为透闪石玉,无法区分具体产地(如新疆籽料与俄料)及造假手段(如滚筒造假)。造假产业链复杂,从原料处理、证书伪造到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 其次是特殊的消费群体使然。一些消费者有“捡漏”心理,往往资金交易方式不规范,难有第三方监督。顾客缺乏专业法律知识或投诉的途径,可能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维权流程复杂。此外还有买玉送礼的成分,这部分购买者并非自己持有,而收礼方往往又不会去主动辨别真伪。 最后是监管有待加强问题。玉器鉴定需专业知识,面对真假难辨的玉器及“过山车”价格,更需加强行业监管力度。
# M) m. ^) ?3 p U5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