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再见双桥》这个题目,就让我想起徐志摩的那诗《再别康桥》。2004年初夏,在苏格兰学习期间,我从爱丁堡专程跑到剑桥大学,就为了看一眼徐志摩诗中的康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大师的胸怀与情怀。而双桥,其实是位于郑州市惠济区老鸦陈办事处辖下的一个村的名字,称为双桥村。双桥村有个酒厂,叫君兴双桥酒厂,酒的名字叫双桥酒。 % C( d4 G" a2 ?) t# T7 n, D 记得,小时候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超市,也没有专门的烟酒店,只有供销社,代销点。供销社,代销点里摆放的酒品很少,而双桥酒就是其中之一。但我的父母家教很严,认为烟酒和吃喝嫖赌是一样的,不能去碰。所以,大学毕业前的二十多年间,我是不碰烟酒的。大学毕业后,我开始律师生漄,我的实习老师是个很爱喝酒的人,并且坚持认为喝酒是一种基本功,似乎不喝酒就干不好工作,就不是好男人。于是就硬着头皮喝酒,有时候喝多了,感觉还不错,飘飘欲仙,就这样,学会了喝酒。 ' X U! j; u& @% l6 ?( u 酒,是一种文化。有人说,先有了酒,后有了文化。不知对不对,但古往今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似乎都与酒有不解之缘,酒后兴起,华篇巨著。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激情豪迈,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梦幻浪漫,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痴迷缱绻,也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恬淡闲适。7 f" o9 p8 m9 v. H z
郑州人喝酒,喜欢赶时髦,一窝蜂,广告上播什么,就喝什么。不知不觉间,大家突然喜欢喝某个品牌的酒,又不知不觉间,就把某个品牌忘记了。我印象里,先后流行的有"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的张弓酒。"何以解优,惟有杜康"的杜康酒。往盒子里塞钱的宋河粮液。剑南春,舍得酒,赖茅酒,仰韶彩陶坊,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等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样,茅台、五粮液似乎是永恒的经典。无论什么场合都不掉价,请喝酒的人有面子,被请的人有里子。于是,就有各个地方茅台的称号,意思是地方的经典,其价值不亚于茅台。双桥酒,就被赋予惠济茅台,郑州茅台的称号。7 O G1 R7 `; c
再一次见到双桥酒,是在民进郑州的一个聚餐中。因为,几十年不见,觉得十分陌生,当时甚至想,这样的聚餐,怎么能用这种不知名的品牌呢?后来的几次,也是如此。虽然疑惑,但开始觉得,既然这样的场面用酒,应该错不了。但终究因为"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原因,几次都没有喝到双桥酒。4 a2 F0 W! \$ n1 H6 O- i. [8 [ 突然有一天,双桥酒厂的王总打电话给我,说是酒厂有些法律方面的问题探讨一下。于是,就在5月27日星期天,约了王总到酒厂见面。谈完正事,王总带着我参观了酒厂,介绍了制酒的工艺流程。可惜,中午下班,工人吃饭休息,没有见到具体流程。为了弥补不足,王总带我参观了酒窑。说实在,我参观过不少知名酒窑,但仍然为双桥酒窑所吸引和震撼。刚刚跨过酒窑高高的不锈钢门槛,一股浓浓的香味捕鼻而来,酒香、花香、粮食香,各种香味混合弥漫,立即让人神清气爽。连和我一起去的从不喝酒的同伴也禁不住惊叹起来。进入酒窑,一排排码得整整齐齐的巨型的瓷坛,装满了酒,用包着鲜艳红布的高梁籽压盖着。那场景,颇像电影《红高粱》。" r9 d0 I/ L- [! c. ]/ g# B&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