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g biang面之字的研究 一字说尽三秦历史人文、既是民族也是世界的 在三秦大地,有这样一个字,在人流如潮的西安北大街,在咸阳北平街的街角旮旯,甚或后稷教稼的武功老城,亦或公刘迁豳的旬邑、彬县,处处可见餐饮店的布幌子上写着这样一个字,外地人看到一脸不解,陕西人 看到会心一笑。它既在字典中查不到,也在输入法中无法打出来,但它却真实的存在,并且有可能比秦始皇建都咸阳,横扫六合,统一华夏还要早。它就是—— 字。
/ P! O+ O% `# |/ s* \ R" z “biáng”字,既是一个拟声词,也可以说是一个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古之六书而成的一个民间造字,biang字有笔画64笔、14个偏旁部首,上下8层,左右6列,是目前汉字笔划最多、结构最复杂,意义最深刻,最具包容性、创新性的汉字。虽然复杂和不流通,但仍不影响其传播和使用,这正是三秦人文最朴实和豪迈的精神写照。著名书画家成中艾作品 一、【 字产生传说】
3 }1 a) Q' ?+ y) L. _ 说法一:穷秀才吃面创字: H. q# F& r |' C+ V# R, l5 I( H* \
民间传说Biang字为一名秀才所造,当时这位贫困潦倒的秀才前往咸阳,路过一家面馆时,饥肠辘辘,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于是推门走了进去,点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裤带宽面,一阵狼吞虎咽后结账,却发现囊中空空如洗,无以付账,只好求店家以书代之。按照店家所言“biang biang面”的字音,秀才触景生情,感怀伤时,略加思索,笔走龙蛇,一边写一边唱道:“一点戳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从此,“biang biang面”名遍关中。
% ?: E; U2 \- g; }) u* L 说法二:秦始皇御赐说0 s4 d; G, S$ W
还有一种说法,“biang”字成型始于秦始皇。传说秦始皇有一日吃厌了山珍海味,毫无食欲,一太监急中生智到街上买了碗平民小吃回来,不料秦始皇认为此物比山珍海味还美味,遂问此为何物,宦官答:biang biang面。秦始皇觉得既然此面已成为“御用”食物,再也不能令平民如此轻易吃到,就御赐一个字形复杂的名,有意令平民难以写出此字。) O% o6 M- s/ j( q# K S
说法三:康熙所造3 G7 E$ }4 ?4 B( F/ |
“biang”字可以在《康熙字典》里找到。相传当年康熙微服私访民间,吃到了农夫做的一碗面,感觉味道实在是太美了,于是问农夫面条名字。农夫情急中回答biangbiang面。康熙本就是喜欢舞文弄墨之人,遂造了这个“biang”字。
) \0 O6 a- u9 K* _6 z ^$ M 说法四:车夫谣" A. i. g' m: n$ g% R, x
还有说此字是来源于早年秦咸古道上卖面车夫唱的车夫谣,描述的就是车夫们推着独轮车年复一年走在路上的情景和心情。' s) W1 ?& \) O5 B) ?
二、【 字字音来源】
5 W; Y1 h: y' t4 H9 ]& p 一块和好的面团在乡间妇女的手中,两推三卷,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张可以铺盖住大案的面皮,然后切成宽面下到沸腾的滚水锅里。在妇女推持擀面杖的过程中,不时地会听到擀面杖触案板时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具有某种动态音声的节奏美感。另一种方法,则是扯而拌的方法,即两手手指分别揪持着和好的宽条状面段,一边抻扯,一边在案板上摔拌,便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民间以为,这种被外地人戏称“像裤带”的关中面食的发音,即是面食称谓以及这一特殊图字发音的依据,故叫作“biang biang 面”。 ——节选【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再说 biangbiang 面/文/梁澄清 作为表达声音的字,充分体现了秦人的强音特点。在表达声响的字中,“biáng”字是最强音的, 与“ba”“bia”“pa”等拟声字比较来看,“biáng”的发音更为响亮而浑厚,也只有秦人使用这种声音。民间关于 biángbiɑng 面的 biáng字的叫法,是依据音而不是形。 ——节选[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秦音·秦字·秦人 ——也谈 biángbiɑng 面/傅功振 “biáng”的发音是从几个方面而来的:5 Q- E( J" t2 _
1、面扔空中落在锅里的滚烫水中发出那种声音。
; m- T3 Q) @ h1 ^5 m 2、擀、扯面案上所弹出的声音。3 F/ z5 S- s; `- Z/ S. e
3、吃面时发出的声音。(吃面吸溜声)
8 O- e! {0 M3 [ 三、【 字歌谣】
) x( f; U- A* k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夹了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 [4 h$ u" S' Y7 ^* D- d) T9 V; K( h
历来流传版本众多,但不离框架,形象的描绘了字的组成。
( F/ J" i+ I6 `, ` L: s: F著名书画法家张宗彪作品展示 四、【 字的高光时刻】
2 ~0 l/ G4 H' u. s, U. `1 p 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设宴款待连战伉俪。由于两人是陕西老乡,在席间还用家乡话交谈,家宴的饭菜则是具有陕西特色的羊肉泡馍、肉夹馍以及“biang biang面”等美食。因biang字笔画众多,为此,习近平还特意用小纸条写下来交给连战。“习连会”后,肉夹馍、biang biang面等陕西美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5 N! L' e' O: G/ P, _1 p1 D9 i
五、【 字形解读】
5 l* r* H8 h& G& {2 C “穴”部说明了以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流域为中心的秦人,在古代是以穴居(窑洞)为主的;这里的“言”字其实是“盐”,盐为百味之祖,是秦人饮食中的主要调料,用盐水和面才能使面筋道;“糸”和“长”这两个字则充分体现了秦人在制作biang biang面过程中的动作以及品尝之后的愉悦之情。“心”字传递了秦人忠厚朴实、诚信热忱的秉性;左边“月”字通“肉”,彪悍强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体现了秦人“虎狼之师”的饮食习惯;“马”和“戈”字,则更体现了秦人的尚武、尚勇精神;关于“马大王”的传说,指的是秦将白起当年战胜赵奢后裔“马服诸侯王”“坐车回咸阳”告功还乡的故事。“推个车车逛咸阳”实际上点明了这个字是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秦地产生的。 ——节选,陕西师范大学傅功振教授 一点飞上天,表现的是秦人“象天法地”的哲学理念,而黄河两大湾,昭示秦人起源于黄河流域,史载秦人的祖先秦非子善养马,当时就在黄河和洮河流域兴起了生机勃勃的养马业。% o( k# Q2 p& z2 i# T/ w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八”像咸阳的城门,讴歌的是秦人广开言路,广纳贤才,“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开放包容精神。“系”和“长”则形象地面描绘了“biangbiang”的形态。而中间的“马”字则表明了秦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属性。) L: e8 i$ f5 W7 s
“心字底,月子旁”,昭示秦人的心胸如明月一样朗然无尘,历代诗人都把“秦月”作为意象,李白的“秦娥梦断秦楼月”、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至于“留个勾搭挂麻糖”,有写成“立刀”,有写成“戈”字,我个人倾向于“戈”字,因为只有这个“戈”才能充分表现秦人“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气概。 ——节选《杨焕亭:谈谈弘扬“biangbiang”面文化》 【![]() 面内在的民风习俗】4 Y7 f6 R; ]; r1 `: q% G
关中腹地,渭河平原中部,这里农作物以小麦为主,这就给以小麦面为原材料的 biangbiang 面提供了物质来源。在老百姓平常的饮食中,大家谨遵“平时吃稀,忙时吃干”“粗粮、细粮搭配”的祖传习俗,因此,农耕时期,在咸阳老百姓平常的餐桌上是很难见到以纯小麦面为主要原料的食物的。只有在农忙季节,才会吃到纯麦面的馒头和biangbiang面。关中农谚中用“龙口夺食”“三夏大忙,秀女下床”来形容这一时节农事的紧迫。在这样的时节,每个人的劳动强度是相当大的,体力透支就很严重,为了恢复体力,减少饥饿程度,宽、厚,有嚼头,耐饥的biangbiang面就应运而生了。不管是自家人,还是临时帮忙收割的“麦客”们,中午的主食都是biangbiang面,每个人吃上几碗biangbiang面,再喝上一碗煮biangbiang面的面汤,饥渴、疲劳顿时荡然无存,即使干一下午活,也不会感到饥渴。 ——节选[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biangbiang面之我见》文/郭旭晔、南耀侠 六、【 字背后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 ^0 n, P2 \5 v# x5 X 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8 Y/ W( S% x$ s; T" p 1、创编一首朗朗上口,容易传唱,极具地方特色的“biangbiang”面字歌。参考咸阳的打夯歌、渭河船工号子等民间很有气势和民俗特色的民歌曲调定会很快走红。# a6 i+ M9 }" C
2、保持原样。不要用“饼”或其他任何字替代,读音就是biang。民间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一旦离开原汁原味的民俗之根,就会失去旺盛的生命力而干枯死亡。
! ~- O+ {3 i+ m. t1 \ 3、基本制作方法不能改变。水、面粉、菜油、辣子、葱姜蒜、食盐、酱醋等原材料的产地及其他可以规范,但必须保留扯、拌的手工制作方法。; R2 D* `6 Y( y4 m0 K
4、树立品牌,建立以传承人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学会或协会,制定标准,申请商标专利。规范加盟店经营,保证质量原汁原味不走样。& A$ q/ y/ Z4 T5 x2 r5 O
【后记】) N4 A) J- s" v
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俗称:“面条像裤带”,可薄如蝉翼、也可厚如硬币。用臊子,或油泼辣子一浇,香气扑鼻,口舌生津,吃起来光滑、柔软、热火、筋道。既可口又耐饥,是彰显西北人豪放阳刚的美味佳品。虽然现有的字典辞书尚未收录,部分文化小圈子也不承认这个图字,但生活承认了它,老百姓承认了它,不但给其合法的地位,广大的市场,还视之是一种创造和荣耀,这便是文化的生命力,亦是文脉的传承。作为三秦的文化人士,我们有责任让民众对地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以此助推咸阳,乃至陕西文旅融合发展,让biangbiang面的文化走出陕西面向全国,走出国门,唱响biangbiang面文化这台好“戏”!
; ^" o& M! L& ?4 M5 H ——节选《魏老根与“biangbiang”面字热》 咸阳魏老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M5 @7 U3 i3 q) c* Y# m+ S2 A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