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1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不得!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论文”乱象

[复制链接]

8087

主题

8630

稿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40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6 22:09: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
十不得!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论文”乱象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15日电 拿学位要先发论文、招聘晋升评职称要看论文数、学术高低评价要看SSCI收录数……这样的“唯论文”乱象你是否也遭遇过?
2 l% ^8 {) K: N  日前,教育部出招整治高校哲学社科研究评价中“唯论文”现象,为学术研究评价划出“十不得”底线,并要求各地各高校组织“唯论文”问题专项整治。
9 x: p) w" W; {1 {% G, t# u  教育部介绍,当前,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平台评审、科研奖励、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导师遴选、学位授予、绩效分配、学校考核、资源配置等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唯论文”现象,简单以发表论文期刊级别、数量、引用率、影响因子、转载情况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学术著作、决策咨询报告、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等其他标志性成果质量、贡献和影响等。0 l# P& I) A  F$ t
  “学术功利化浮躁化、创新创造动力不足、违背人才成长规律、侵蚀学术风气、污染学术生态等系统性危害。”按照教育部的说法,这是“唯论文”现象造成的主要危害。
. q; ~* E4 J6 v( H1 J- U  为此,教育部此次出台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到了10个“不得”,包括:
4 [6 G6 R6 u4 L' L* A, `* v  1、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
1 S5 F9 `/ \" n/ t' X0 r  2、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2 h* e' i& i. ]. N1 }0 k) h
  3、不得为追求国际发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国、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5 _) w  v. l9 L2 X1 ~  4、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
! S/ g0 d$ \: f9 @/ I1 z4 p  5、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 Y  S% k& H* j& [9 I! p& w" i* s; P
  6、不得把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1 X+ i( j% F/ R) G+ n
  7、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
: z0 N. E  p/ w  U$ m  8、不得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性条件。
5 c! w! E' ^; n7 e/ [( i  9、不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6 `& v5 d) T; Z* V
  10、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各类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不过度依赖以论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行性评价。  d( Q8 I+ M" p; P8 i6 U3 t/ _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针对10个“不得”组织“唯论文”问题专项整治,开展学风教育和警示活动,重点自查自纠是否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使用功利、高额奖励论文、抄袭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学风建设虚化、学术权力异化等突出问题,以“严”的主基调持续深化整改。' j  L- j7 e, X' u
  对于落实不力、问题严重的单位,教育部要求,将视情采取约谈、通报批评、公开曝光、责令整改等方式予以严肃处理。
$ ^% {) {  l7 S4 Q" f+ v9 a  Q  此外,在学术风气方面,《意见》还指出,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优化组织结构,破除论资排辈,打破裙带关系,注重吸收年轻学者参与,强化学术自律与监督。
- W  ~( H4 C4 @* {2 g* s- W  对于学术不端等行为,坚持“零容忍”,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成果奖励等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从严设限,加大惩治力度。
. _% `3 \* }$ Z7 ~  同时,健全质量监控机制和退出机制,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对出现严重违规行为、造成重大恶劣影响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完)
# I% m  y" q3 v! z% s& {' |

: u! L' d/ A+ j, R  _6 b5 }; v4 {
1 ~1 S' e7 D* [/ P5 ?% |( d3 @
新浪微博 QQ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11-27 01:42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