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3月7日,俄罗斯花样滑冰联合会主席亚历山大·科根表示,俄罗斯花样滑冰运动员卡米拉·瓦利耶娃已被俄罗斯国家队除名。
瓦利耶娃违反反兴奋剂条例
5 U# w' e: E; z1 o0 ^' b ]2 V! O被禁赛4年冬奥金牌被取消" x% N/ o; H5 {6 d' X, E8 l
4 x0 X4 z5 r1 h( j2024年1月,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宣布,卡米拉·瓦利耶娃违反了反兴奋剂条例,从2021年12月25日起禁赛四年。! e, u; }3 e3 r& p Y% n6 s' g
' i7 G- ~) }7 ~& Z2 h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瓦利耶娃帮助俄罗斯奥委会代表团赢得花样滑冰团体金牌。这意味着,依照上述处罚结果,该枚金牌将由当时的银牌得主美国队递补获得。- n7 k! j0 l( W2 @
) Y* x9 m9 a% z! v, f; l( N+ S图片来源: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声明截图9 z6 r; e& Q1 i) l# P5 L$ K" l
; l' I; ]3 I) W; u" ]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在声明中表示,本次事件起因要追溯到2021年12月25日。彼时,瓦利耶娃在俄罗斯参加比赛期间所提供的检测样本呈阳性。她因此被禁赛四年,同时取消2021年12月25日至今的比赛成绩。
卡米拉·瓦利耶娃瓦利耶娃出生于2006年,今年4月才将满18岁。北京冬奥会时,她还不足16岁。/ D6 c1 k( M1 V3 T, H( B5 m5 l6 m9 `1 |
: Y: ]* X% c# U% q3 V
瓦利耶娃年少成名,很早便显露出在花滑领域的天赋,曾被视为北京冬奥会花滑女单的夺冠热门。由于赛场内外的表现,观众们送予了她“K宝”的昵称。7 ]7 ~3 X- ^. b9 j. ~+ \
; K. t7 q: Y+ [, o3 d' f1 u( D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提供关键证据
7 W, @: ?; V& U- I" T, Y8 y' m9 Z, }6 x
而站在风暴眼的“K宝”,两年来尝尽了辛酸苦辣,舆论风暴越卷越大。耐人寻味的是,在冬奥会后开始的调查过程中,曾经态度暧昧的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RUSADA),转而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国际滑联等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 z1 i* ~! Q% |: Z- }
, J% \) L& `1 s6 X7 j3 q
通过国际体育仲裁法庭2月7日公布的判决书全文可以看到,正是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揭开了这场风波最后的遮羞布。瓦利耶娃最早关于服入曲美他嗪的解释是她与患有心脏病的祖父共用水杯引起,但这一解释因不符合时间线而遭到质疑。瓦利耶娃律师提供的更新版本则说,祖父在一块被曲美他嗪药物污染的案板上做了草莓甜点,瓦利耶娃食用后导致检测出违禁成分。
" F! @9 z' h4 u+ {+ N& [
2 Z2 m8 e2 h7 a) z* e但新证据只修改了时间线,却没有修改剂量。检验机构始终认为瓦利耶娃体内检测出的违禁成分含量远超仅凭被污染的水杯或案板的涉入量。法院也认定新证据“存在太多缺陷,还有太多未解答的问题”。而“祖父”这位关键性人物的身份也非常特殊。瓦利耶娃的生父身份一直成疑,涉事的“祖父”据称是瓦利耶娃母亲当时男友的父亲。在整个调查中,“祖父”从未现身,仅在听证时提供了提前录制的视频,他也无法提供自己购买和服用曲美他嗪的相关证据。% T$ G9 o* `' W7 t: p# v: P
+ M( z, Y5 m3 L) [+ L# { e
与此同时,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扔出了更重磅的炸弹——该机构向俄罗斯国立公共卫生研究所调取了瓦利耶娃的服药清单。该清单显示,瓦利耶娃在13至15岁期间服用了60种不同的药物和补充剂,这远远超出一位健康女孩的用药量。恐怕瓦利耶娃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服用了什么,更不知道这些药物是否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是否为儿童禁用药。
% w5 p4 M: R, }, r7 {& | G$ `' T2 Q8 `/ ]; f
俄罗斯“流水线”批量生产着一鸣惊人的花滑少女,极速燃烧达到职业巅峰,一旦过了黄金年龄就出现断崖式下滑,通常不到20岁就泯然众人,再无水花,消失在大众视野之外。即便没有禁药风波这段插曲,即将年满18周岁的“K宝”已经到了传统剧本中该告别的时候了。5 ?- s5 J O* ?% v
' U5 E% \4 u" l* C在这盘棋局上,“K宝”或许成了唯一的弃卒。' L4 U) m* ^/ V9 p1 j
, z( l1 W+ {* n$ o)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