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7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起跑线上,教育“偷跑”何时休?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4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16:2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6月17日,天津市河东区第二幼儿园总园大班的孩子身着“小博士服”奔跑。! g+ X8 l$ l2 X0 L1 W0 |
  刘东岳摄(新华社发)
; k0 S" R0 V& S# S) V! t$ @( G
  6月8日,安徽合肥的家长在排队等候幼儿园入园抽签摇号。" {4 _' n' {: C# g% I6 h% `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3 u& K- h/ X$ E
  5月26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北辰幼儿园的小朋友展示创意服装。# O) }1 U& R9 _3 y; ]
  丁根厚摄(新华社发)0 {. ^3 R9 l* P" T9 K
  6月1日,云南昆明爱琪国际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家长一起表演“亲子舞蹈”。
6 y. N' e+ V- Y5 @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摄
' t5 l0 Q' C( C5 G% M1 H) k+ _
  在北京某公司工作的乔阳,最近很纠结。一方面,眼看儿子升入幼儿园大班,到了该考虑小学择校的问题了;另一方面,身边的家长朋友纷纷给孩子报了辅导班,提前学习识字、拼音、英语、数学等小学课程,这让还没开始行动的乔阳有点着急了。
5 `$ ]2 I/ C3 G7 P# u& R/ g  “其实我并没有认真考虑过,上辅导班对孩子到底有没有帮助。但大家都在互相比较孩子上什么班,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乔阳说,上幼儿园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再加上各类辅导班报名费,育儿的负担更重了。
' n# L) S! Z/ H1 K, l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满脸童真童趣的幼儿园小朋友已被推上高考的起跑线……”日前,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黄全愈在《中国青年报》撰文称,中国许多家长正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了“早慧”。其实,“起跑领先”只是让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偷跑”。% A8 D7 F9 l) s7 n: {  v* H
  “不学吧,别人都懂你不懂,老师同学看不起,伤自尊。学吧,孩子又苦不堪言。于是,就像在球赛散场的人流中,你推我拥,身不由己地‘随大流’……”) v3 ]  @+ j9 H) r
  如今,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压力,已经悄然提前到学前教育。家长心苦,孩子喊累,为何教育的“偷跑”依然大行其道?
' S' N! _7 D' J4 j8 r  从小“进补” 折射社会焦虑+ h% C0 e# e# B2 U  @& ^# V
  “刚开始教拼音的时候,一问才发现,班里有一半的孩子都学过了。”山东青岛的小学语文老师小于说,有的学生是零基础,有的却已熟练掌握,这种差别让自己在讲课时有些挠头。
5 {+ t! \4 P2 f' n; ^4 ?5 w  而在2013年,媒体对上海市几所小学的调查也发现,超过半数的一年级学生已经在入学前学过拼音了。
- |* e) a* h/ d. m$ Y  事实上,针对幼儿园的“小学化”现象,教育部早在2012年就曾下发通知,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但这反而促使幼儿园辅导班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乔阳说,到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时常会见到辅导机构的推销人员或报名传单,自然耳濡目染。
9 X& m) P% A6 A, S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认为,目前一些社会机构以提前学习、强化训练为内容的入学准备培训大行其道,甚至一些地方部分大班幼儿春季学期处于“请假”的状态中。
2 Y( |# h( C6 c: @1 f; h; l  幼儿园期间到底该不该提前“恶补”知识?实际上,教育部2001年起草、2012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已经明确规定,对幼儿不宜进行强化技能训练,而是要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善于表达、有求知欲。
$ o/ {1 U* N+ X/ I" p  r- F  对此,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网站近日刊文称,尽管本意值得称赞,但这一规定执行得并不理想,一些父母依然故我,延长幼儿的学习时间。尽管没有具体数据,但在2013年,一项对全国各地4万多名父母的在线调查显示,约一半的孩子在3到6岁间使用英语学习材料。另有数据显示,中国孩子因为写作业而睡眠时间减少的现象从3岁就开始了。% v' \- Q5 C) T9 w$ m
  2013年,湖北武汉的“着急妈妈”曾一度引发教育界热议。这名家长几年内累计花费近12万元,先后为5岁半的儿子报了17个培优班,学习包括英语、数学、识字、声乐、画画、表演、手工等在内的多个课程。3年后,当记者再次采访时却发现,当年的神童,进入小学后却越来越厌学,逐渐变成了“中不溜”。1 J# R  x7 Q% y9 w  j7 b5 g+ Y7 `
  “着急”教育 凸显机制难题
: r$ n1 j6 V$ G) Y5 L$ K. l  类似武汉“着急妈妈”的事例并不少见,甚至已成为“心急如焚”的中国父母的普遍现象。然而,“不输在起跑线”的期待,却往往变成摔倒在途中,或输在终点线的结局。& o( K: |. e; t2 Z8 T' I  e2 P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进入大学前,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科目上的表现优于全球同龄人。然而却在进入大学时就已筋疲力尽,没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5 n$ d1 m! P2 k% U- J3 L
  为何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年龄越大,差距反而越小?黄全愈认为,在孩子需要发现并培育兴趣爱好时,过早、过度地开发,透支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使得孩子在莫名的厌倦和恐惧中,倒在了自己潜在兴趣的起跑线上。
4 s% b+ [0 B8 E: e+ {  “在中国,儿女一到入园年龄,家长的战斗就拉开了序幕——把孩子送进一所口碑好的小学,使之占据有利地位升入知名初中,继而有机会升入重点高中。”报道中,《芝加哥论坛报》的这一描述,生动地描述了家长的“心路历程”。
" x/ _* x, a, Z, v  有专家认为,儿童过度培训的根源还是在于应试教育的机制,这是当下家长和孩子不得不面临的纠结现状。
  z6 q7 ^7 N! _% {# J/ f  “家长们带着孩子见面,考孩子的就是会不会两位数的加减,会多少汉字和外语单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从小学开始,很多学校就集中关注中高考科目的学习。近年来,这种做法进一步蔓延到幼儿园,演变为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不少家长用幼儿园在与中高考对应科目上的“教学成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 ]: Q) C0 |' z, ?: z: {) n
  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课堂教育的不充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7 `9 ~' {5 \9 w7 f- D7 ]2 `( S  “虽然现在小学入学没有统一考试,但是学校之间的师资环境、升学率差距还挺大。”尽管离幼升小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但乔阳不得不开始考虑学区的问题。然而,看到以千万元级别计算的学区房时,他也时常想,“干脆就近入学得了。”
) e" b" C0 _/ G- T! V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认为,好的学校太少,大家都想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更好的学校。此外,一些学校由于班级过大,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不足。
4 n" c$ S# @1 C9 E  而如果想进入收费的民办学校,除了高额的学费外,孩子更得具备“过硬”的本事。
, k; w4 E( N* y# R- O  “汽车上坐了7个人,还有2个空位,下去1个人,上了6个人,问上去的6个人有几个站着的,有几个坐着的?”这是江苏南京市某民办小学幼升小阶段的面试题。而据报道,在上海,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通过民办小学的入学考试,给孩子报了钢琴、小提琴、游泳、英语等5个课外培训班。- v0 L9 T* h! K- ]/ {
  “着急”教育的背后,也有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过度参与。专家认为,孩子的人生“被规划”,容易心理脆弱、害怕失败,造成难以承受的“爱的重负”。3 w6 U* Z! b" e
  “过多干预孩子学习,却过少参与子女的生活。家长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小于说,家长送孩子去补习班,有时也是因为工作繁忙的无奈之举。“我希望家长应该更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
" u" L' n. e- g3 o( R  转变观念 把童年还给孩子' v9 t! B4 _+ k# Y0 N, Y
  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绝非易事。受访专家大多认为,必须通过立法和制度改革,尽快改变学前教育变味的格局,并逐步转变社会的教育观念。
! X% u" N# |1 v2 H3 w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教育部门陆续推出了多项举措,以推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机制。2014年,教育部推行就近入学政策,取消了此前颇受诟病的“小升初”考试。在北京,统一的小学入学服务系统,能够监控学生入学过程中的不正常流动。在南京,采用控制热点学校招生规模、空余学额实行电脑派位等方式,确保就近入学。尽管如此,“高价学区房”“入学难”等现象依然存在。
" x3 {$ Q! |& G+ D; D+ ~2 d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从实践来看,少数名校“独大”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改变,期待更有利的均衡举措标本兼治。“消除‘幼升小’乱象,必须真正把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铲除择校背后的利益链。”1 z3 Z+ u/ ?  c: L) p8 `& p
  “要让所有学前教育机构都不得‘小学化’,就得立法。”针对学前培训班过度生长的现状,熊丙奇表示,国外禁止幼儿园、早教机构讲授小学化的知识,都是通过立法方式,而非颁布行政规章的方式。
" j; ]( l3 A/ r% U# K& Y) ]1 h  他同时指出,只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可能打破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把教师、学生、家长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 r! F* w/ B+ n$ A8 I1 [) ~  而针对幼儿园满足不了家长需要,校外培训机构又频频入侵的问题,熊丙奇说,应该鼓励幼儿园形成新的办园理念,通过开发游戏、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游戏、同伴活动中,提高认识能力,形成好的品质、习惯。“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和评审的方式,引入专业同行评价。”& C! u* G; o6 \: v7 v+ d' J
  而最为不易的,莫过于改变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黄全愈认为,要避免成人社会过早地用学科知识、应试教育去“侵略”孩子的世界。“只有让孩子心安理得地输在知识填鸭的起跑线上,我们才能从容不迫地让孩子们赢得终身受益的核心素质。”
6 _- _1 A6 H* z2 u3 f; `! P
* c; T! L5 L2 y  z1 d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11-9 22:32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