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原指沿海居民“靠海吃海”的生存方式,和海上捕捞、水产养殖一样,用以维持生计。潮汐节律也为依海而生的人们增加了获取食物的来源,原本被潮水覆盖的海滩生境因潮落暴露出来,泥沙里的蛤、石缝里的螺……都是大自然赠予的美味。 然而,近两年,赶海风潮席卷了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其中既有在海边“寻宝”的赶海博主,也有吆喝一定会“收获满满”的商家,数不清的塑料小铲与小桶伴随五花八门的赶海攻略,随着人类的脚印飞向海滩。蜂拥而至的市民游客和简单粗暴的赶海方式,海滩真能承受得起吗?如何兼顾体验与保护? “宠客式”赶海、地笼赶海兴起,是“收货满满”还是“竭泽而渔”? 赶海火了! 是“福”还是“祸”?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这样一类“赶海博主”,他们专门分享在海边捕捉各种奇趣海洋生物的视频,常能获得大量点赞和互动。渐渐地,观看他人赶海已经满足不了一些观众的胃口了,他们决定亲身体验,将赶海作为假期娱乐的新选择。
7月末,深圳较场尾海滩的民宿老板们打出了“我的客,我来宠”的口号,4天内共购买和投放了2吨海鲜供游客赶海有景区和商家嗅到商机,为了满足游客“挖到点儿什么”的愿望,主动在海滩投放海鲜,而这些海鲜却很可能是人工养殖的“外来户”。这究竟是“高效赶海”还是“付费挖沙”?科普作家、中国科协“源新闻”专家库成员杨毅表示,这种看似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的“贴心”做法,很可能会对海洋生态造成隐患。 杨毅说:“市场上买到的这些海鲜都不是野生的,比如一些贝类,可能是在东海、南海地区的沙滩上人工养殖的,本身是南方的扇贝,被撒到渤海湾或胶东湾的沙滩上,专业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有点蒙游客了。还有一方面,像投放一些人工养殖的石斑鱼,比如老虎斑,它是热带性鱼种,把它直接放归到潮间带,能捡到则已,捡不到就回到了天然的海洋里,石斑鱼又属于食肉性鱼类,会对本土海岸线上的一些海洋生物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它还会吃鱼苗,可能会对当地渔民的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网友分享的“赶海收获”,它们都是民宿业者精心准备的“演员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教授王亚民补充,当前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会采取增殖放流的方式来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和海产品数量,这种“投放”不是泛泛的,而是经过严格的物种和规格筛选,并对其数量、健康状况等进行管理和监督。但所谓“宠客式”赶海的做法不同于经过科学评估的增殖放流,不仅无法控制外来物种入侵,还会引发其他生态问题。 王亚民表示:“一些商家投放某些物种的数量很大,而且这个物种可能不是当地需要增殖放流的物种。如果一个局部海域,一些个别物种的数量急剧增加,就会造成种群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当然也会破坏海岸的生态系统、海洋的生态系统。” “赶海捡到的海鲜其实是死的” 科普作家玛雅蓝今年夏天在珠海和北海两地观察海洋生物,也在线下和线上观察赶海的人。她发现,一些体验赶海的游客被商家安排得明明白白,比如以家庭为单位,通常能抓到一条石斑鱼、一条八爪鱼,以及若干虾蟹、海胆等。 玛雅蓝说:“采集导向的赶海可能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形式,包括海边很多餐厅会把游客捡回来的海鲜做加工,给人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反馈。一些网络帖子提到,赶海捡到的海鲜其实是死的,是商家提前放好位置的,这可能是因为海鲜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运输,或者投放到这里,水质、盐分和过去的环境不一样,造成了死亡。对游客来说,死的海鲜吃起来肯定有健康风险。”
地笼赶海游客体验“我家这个‘地笼亲子营’真的是行走的‘赶海天花板’。一般赶海得等潮汐,但咱不搞那套,直接拉地笼,啥时候来都能让娃轻松抓到一堆海洋生物,超省心……” 在商家的宣传中,不会让游客“空手而归”的,还包括一种名为“地笼赶海”的体验项目。什么是“地笼”?业内人士介绍,地笼网又被称为“绝户网”,网眼细密,鱼、虾、蟹、贝大小通吃。王亚民表示,这类渔具的构造显然不符合“抓大放小”的捕捞原则,将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威胁。 王亚民介绍:“如果作为一种渔业生产行为或者渔业商业行为,要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对资源养护的要求,比如捕捞、网具、渔具、渔法、作业方式等都要受到渔业法规的限制。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地区都禁止使用地笼网,使用地笼网从事捕捞的行为都应该是违法行为。渔政部门先前在这方面对渔民或渔村的人员管理比较严,对商家接触得比较少,但从有关捕捞管理方式或渔业资源养护方式来讲,这是不允许的;如果要用一些网,还需要当地的渔业管理部门经过评估与审查才可以。”
地笼 玛雅蓝曾见到许多被困在地笼里的圆尾蝎鲎,这是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即便渔民不将它们捕捞出售,它们也会在退潮的滩涂上被晒死,或者困在网里饿死;一些水鸟误入地笼后也无法逃脱,它们被网紧紧缠住,然后在涨潮时被淹死。 玛雅蓝说:“很多接触到的一线从业者都提到,他们观察到赶海流行起来之后,海洋生物的大小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变化,可能越来越小,离海边越来越远。现在的赶海攻略,特别是商家投放的赶海,存在着一个问题:它让接触大自然变成了一种非常确定的活动,‘保底式’赶海会告诉你,这个地方来了就有什么,来了就能挖到多少东西,但真实的大自然并不是这样的,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
围网赶海广告宣传赶海,玩的到底是啥? 玛雅蓝认为,观察自然最大的乐趣,正是在于其中的不确定性,而赶海原本又是一项能与自然充分接触的生产型活动。但一些粗暴的网络攻略和商家营销,让游客跳过了循序渐进的经验积累,他们非但无法速成赶海技能,甚至还会因忽略区域、天气等方面的影响,或踩到尖锐的贝壳、死去的海产导致感染,进而造成个人安全隐患。但让玛雅蓝更担忧的是,一些希望“低成本遛娃”的父母在亲子赶海的过程中只注重结果、却忽视了过程。 玛雅蓝说:“观察性质的赶海,比如统计一下今天能观察到多少不同的海洋生物,它们分别叫什么,这在知识层面是相当有门槛的事情。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把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都抓起来,问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就说带回去养一下。如果路途比较远,它半路上就会死掉,这样会给小朋友塑造一种什么样的印象?这是一个不利的影响。”
滩涂上的垃圾在杨毅看来,作为沿海渔民重要的生产生活内容,赶海最大的魅力是感受潮汐间的自然馈赠,而非对于收获的执念。实际上,海滩不只属于人类,它还属于所有在生命周期里离不开海滩的生物;而真实的大海,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无常,也更加脆弱。 杨毅说:“在很久以前,这些海岸线上的原住渔民是很敬畏大海的,赶海的收获并不是所有都要,而是会把其中一些体型比较小的重新放归大海;甚至在螃蟹甩籽、抱卵的时候,他们是不捞的。我们要尊重自然,可能有人说,海洋是无穷无尽的,但其实是需要一个好的生态循环,才会无穷无尽。”
游客无视护栏圈出的边界,进入红树林修复区域王亚民认为,未来,赶海将是很多沿海文旅的重要项目,甚至在很多地方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开展,但前提要进行充分评估、管控,要兼顾体验与保护,让赶海回归初心。 王亚民说:“要在合理范围或可控状态下赶海,比如采取许可证制度,商家想要从事这个活动,就需要做前期评估,海洋的可持续捕捞量和环境容量有多少?在这些评估的前提下,还需要严格考虑,每天允许多少人赶海,允许多少个工具下海,而不是头脑一热,或者为了商家的一个噱头就去炒作。实际上,赶海和环境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不能单纯把赶海作为一种商业活动来对待,而应该更好地把赶海作为一种环保或公益性的活动来进行,这才应该是赶海真正的初衷。
& G3 A" d5 T"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