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2 e: J5 L2 s, t6 ]
: ]! z$ b$ a$ ]5 {( E1 f![]()
6 V0 K9 u5 p0 p+ v( \
1 |# X& h% s, r* {蒲江(微博)收费站出口,市民自发迎接护送李磊骨灰的军车。 ; g% t9 x E* r" t
3 ?# O9 N' T1 k% g% \3 N+ K
[url=]自动播放开关[/url]自动播放
& |: n/ X' ~1 N3 M- ]% ~维和英雄 祖国接你们回家0 a7 _2 t) r7 Y I# P
- ]7 V5 c* e+ j: W" I* v5 A
5 N ~" R, \$ a3 \4 ?/ f9 `" g0 J- ]
; K' H6 G6 n- y0 O. E3 F+ F, K$ {: U+ N: A+ M
" M. z+ C" K4 W# l( `
[backcolor=rgba(47, 47, 47, 0.8)][url=]<[/url]
[backcolor=rgba(47, 47, 47, 0.8)][url=]>[/url]
2 o* y- y& m# }- K4 V
[backcolor=rgba(0, 0, 0, 0.8)]160721早安山东_001% V. m5 J& D! ?- {# r1 |
- S& X6 _$ m' m4 |9 I* H% C
, i# n% [5 z1 X0 E2 Y
7 z' F$ j, @0 A. {, }
+ l9 V$ {2 i) r5 C, ]
2 I/ u0 X, P1 Y6 P. U6 A v! o% T' Q9 O2 K& J0 C. i6 R' E
/ K" i Z. O! ?8 B; n% @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 殷航)7月21日晚10时06分,延误21分钟后,从郑州飞往成都的南航CZ6440次航班终于降落在双流(微博)国际机场。约10分钟后,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牺牲烈士李磊的骨灰盒和遗像,被亲人抱出机舱。现场执勤民警站成一排,向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这位22岁维和英雄致以庄严的敬礼。
走下旋梯后,一行人步行至停在附近的汽车,随即从机场出发,赶往李磊的家乡蒲江县复兴乡。
21日上午,李磊和另一位牺牲战友杨树朋的遗体在部队驻地河南省许昌市火化,烈士家属和社会各界人士10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仪式上,58名士兵手持冲锋枪对天鸣枪6响,清脆的枪声划破长空。陆军第20集团军领导宣读了李磊、杨树朋被评定为烈士的决定,并号召官兵向他们学习。
当地时间7月10日18时39分,中国第二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担任难民营哨位警戒的一辆轮式步战车遭炮弹击中,造成李磊、杨树朋壮烈牺牲,5名战士负伤。20日下午,两位烈士的灵柩被军机接回河南新郑机场。
今日上午,李磊烈士的骨灰将被安葬在位于蒲江县西来镇的成都战役烈士陵园。
蒲江县复兴乡
人群自发组成迎接车队
雨中列队守候英雄回家
入夜时分,CZ6440航班飞行在郑州至成都的夜空中。同一时间的蒲江,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笼罩在人们心底的悲伤,就像夜晚的浓雾一样,化都化不开。
21日22时06分,载有维和烈士李磊骨灰的航班抵达双流机场;
22日凌晨零点,蒲江县复兴乡,李磊家门外的公路上,亲朋好友沿着公路站立。他们不约而同地向道路西端张望,而尽头早已被黑夜吞噬。设在家门口的灵堂,被几个亲戚再次整理,在摆放的花盆中空出合适的位置,等待英雄的归来。
灵堂边,站立的人群后,李磊的外婆坐在一张圆桌旁,一言不发。偶尔有人向她询问情况,她也只是挥挥手,不愿多说一句。她的手里紧紧地拽着一团纸,时不时擦掉横过眼角的泪。
21日23时46分,运载维和烈士李磊骨灰的军车抵达蒲江收费站出口时,20余辆自发前来迎接的车辆已在此等候了1个多小时。跟随着印有“中国英雄”字样的军车,车队打着双闪灯,行驶在通向李磊家的乡道上。夜雨不歇,护送着维和烈士最后一段回家路。
按照“不走回头路”的风俗,车队绕开了22日李磊出殡的路线,从蒲江县城的另外一头驶向李磊家。从出生到17岁外出当兵,李磊一直生活在蒲江。如今,长长的沉默的车队护送着他,最后一次走在故乡的土地上,维和烈士李磊回到了故土,将在这里长眠。
22日凌晨零点24分,载着李磊骨灰盒的军车驶近,一束光线冲破了道路尽头的黑暗,“来了,来了,回来了!”人群开始攒动,大家踮着脚等待载着李磊骨灰的军车。“站好,站好,给他们让路。”等候了几个小时的亲人和各界人士夹道迎接英雄的归来,乡亲们不忘相互提醒。
* W" \, S+ ?; g4 V Z
1 B: B2 L( v1 O. f
9 U5 L, H6 X8 P
- Q0 L. x; L* r
李磊的妈妈悲伤落泪。
军车停下,李磊的表姐和堂哥先下车,两人分别捧着李磊的遗像和骨灰盒,表情悲痛。等候的亲人们忍不住落泪痛哭,人群中传来阵阵哭声,此起彼伏。
李磊的母亲杨彬走在后面,眼泪已经哭干的她,迈着沉重的脚步,颤巍巍地回到了她和李磊的家,看到搭在家门口的灵堂,看到遗像上儿子那张英气逼人的脸,她几乎无法直视。在亲人搀扶下,她直奔家中,瘫倒在破旧的沙发上恸哭不已。亲人们围上前,抱住她边安慰边哭泣。
屋外,时停时歇的夜雨也化作瓢泼大雨,仿佛是老天也在悲泣,李磊回家了,我们的维和英雄,一路走好!
随着李磊的骨灰被安放在他的灵堂前,亲人们逐一上前送上鲜花。强压着悲伤,舟车劳顿了数十个小时的亲人们顾不上休息,聚在一起商量翌日出殡的事宜。“我们要让磊磊走得放心,这最后一段路,我们一定为他安排得好好的,让李磊的母亲放心,让英雄安息。”李磊的表姐范维说。
签字火化时,母亲颤抖的手写不出一笔一划
烈士骨灰中5块弹片赫然在目
按照程序,正式火化前需要直系亲属签字确认。李磊的母亲杨彬十分悲痛,哭泣不止,拿笔的手颤抖不已,努力多次都无法写下一笔一划。一旁的亲属只好上前握住她的手,帮着悲伤得没有一丝力气的杨彬签下名字。
对这个悲痛中的母亲来说,沉重的签名重重地击碎了她的心,宣告22年来亲密依赖着她的儿子,从此将消失在她的生命中,和她永别。
火化后,工作人员捧出李磊的骨灰,其中5块弹片赫然在目。据蒲江县民政局干部袁鸳介绍,其中3块弹片位于心脏部位,两块弹片在脑部。这是维和英雄的勋章,是李磊用生命诠释的军人的责任和荣耀,在场的人见状无不动容流泪。
& V7 ^% u) p, R! s/ u, }. Q. t
, w9 w$ [, r* u7 u, d
8 [) S3 R {# S8 A' b4 |
9 t I* Y$ G, ?0 ]2 B亲人捧着李磊的骨灰盒和遗像回到故乡。
5岁的小侄儿:一直盼着再见到小爸
在等待接李磊回家的人群中,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他是李磊的侄儿李梓豪。
梓豪的妈妈庄代敏说,娃娃还太小,不懂得小爸已经永远地走了。家人告诉他,晚上接小爸回家睡觉,第二天早上让他捧着小爸遗像,送小爸去陪去世的奶奶。
夜深了,怕孩子熬不住,庄代敏劝儿子回家睡觉,但李梓豪不愿意,说要等小爸回家。对当兵的小爸,他又喜欢又害怕。去年生日前,李磊打电话问他喜欢什么生日礼物,李梓豪说想要挖挖机。结果过了几天,庄代敏就收到了李磊寄来的快递,里面正是一台玩具挖挖机。这让李梓豪很高兴,一直盼着再见到小爸,告诉他自己很喜欢这个挖挖机。
说起这些事,李磊的嫂子庄代敏很难过,她说,以前总觉得战争离自己太远,没想到现实如此残酷,夺走了乖巧孝顺的弟弟李磊的生命。她回忆说,李磊在南苏丹期间,几乎每个月都要发视频给她,让她拿给不会上网的妈妈看。
眼眶泛红的她直到现在仍不愿接受弟弟已经走了的事实,还不时想起李磊在二楼上喊她,高高兴兴地说着“嫂子,走,去买菜”的样子。
英雄生前卧室:
剪报除了军事新闻还有励志文章
厨房外侧的水泥楼梯通向二楼的房间,穿过二楼外屋,李磊的舅舅杨成均帮记者打开了英雄生前的卧室。
十几平米的房间,只摆放了几件家具。环顾四周,白色墙壁上贴着几张已褪色的明星海报。朝向公路的窗紧闭,窗外,200多名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聚集在公路边、灵堂外,谈起那个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人群身后,花圈一字排开。窗内,积上薄薄尘土的衣柜和被整理得规规整整的床,还安静地等着主人归来。
床边的组合柜里,《三点一测》、《倍速学习法》以及几本初中语数教科书竖立摆放。“这些我们都不会动,是李磊的东西,留给他妈妈。”杨成均回忆,李磊上学期间成绩还不错。“他平时喜欢看书,也爱写点东西。”说罢,杨成均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翻开,某些文章段落旁或生僻字旁,留着李磊记的笔记。
在柜子里,记者还发现了几本电工的教辅书,杨成均说,读完初中后,李磊曾有意从事电工类职业,但学习了不到一年,最终还是选择了去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踏上了从军卫国之路。
杨成均介绍,家中的几个孩子都当兵,他以前也在西藏当过通讯兵,李磊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自然也有军人情结。“他从小就喜欢听我讲以前在西藏的经历,对当兵一直充满期待。我跟他说当兵环境艰苦,他说他根本不怕。”
书前,李磊生前收藏的军用水壶下,压着一本黄色封面的速写本,里面每一页都仔细粘贴着他收集的剪报。除了军事新闻和分析,一些励志文章和诗句,是李磊小小世界里的珍藏。一句“勤奋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的话,还被李磊用红笔重重地划线标注。华西都市报记者罗琴 见习记者杨晨 实习生丁峰 摄影吴小川
3 U# [0 p. r+ z' g- Y2 v( K4 m8 c2 {5 `) f$ v3 Z n
% a' w5 u1 `' B. D) ]) }* d
6 G1 i$ V3 C2 Y: z% Y昨晚10时许,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堂哥抱着李磊的骨灰盒,姑妈手捧他的遗像,回到了故乡 图据成都商报 摄影记者 陶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