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能源5月15日电(孙广见)14日,记者一行深入柴达木盆地,来到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西北边缘,一座常驻人口不足1万人的“荒城”,青海油田的老基地——冷湖,探寻一段深藏于荒滩戈壁的往事,缅怀一代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奉献一切的先辈。 第四大油田的诞生7 Y' A0 j0 ]/ @7 M
1958年9月13日,老一辈的石油人在冷湖,发现了第一口标志性油井“地中四井”。当钻头钻至650米深时,发生异常猛烈的井喷,连续畅喷3天3夜,日喷原油800吨。喷油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油田为之振动,紧接着各路勘探队伍逐渐向冷湖集中,展开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
; f+ l* F& E J H* R% I/ x/ w- s" b 据相关资料介绍,到1959年底,冷湖油田年产原油近30万吨,约占全国的12%,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年底,冷湖炼油厂炼制的成品油开始运往西藏,供应边防部队用油。
# k* P+ E" s* r1 u( Y 由于冷湖油田成为闻名全国的石油基地,为了方便指挥作战,1959年青海石油勘探局从大柴旦迁至冷湖,冷湖地区石油职工迅猛增加到2万多人,占到全局职工总数的84.4%。9 c9 Z+ }4 E& \ e" i p* t7 O) v
工作人员向新华能源记者介绍,冷湖油田在五十年代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产油、供油基地,在当时我国石油产量极端地下、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的情况下,为我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印反击战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时也为青藏高原地区工业的腾飞发挥了极大地作用。2 P# J# H# V" \' v5 f9 X% I
如今,地中四井纪念碑仍然高高擎立在冷湖,它是青海石油工业划时代的里程碑,撑起了柴达木石油永久的辉煌。
F% }5 N3 j" B2 _0 n0 M" C# g 那些为石油献身的人们
7 R5 X+ \' c9 O# E3 a2 P% W 为了柴达木石油工业发展与建设,许多老一辈的石油人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都奉献在了这里,为纪念为献出生命的先烈,1983年青海油田筹建了冷湖四号公墓。 长眠着自青海油田开发以来,先后因公和因病去世的400多名油田领导和职工家属。
- @( g5 x+ k! Q$ x ^ 当记者一行来到公墓,看到的是一座高12米的纪念碑,碑身正面写着“为发现柴达木石油工业而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整个公墓显得庄重、肃穆。纪念碑后,是大片的坟墓,400多个墓碑,背衬着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全都朝向东方家乡的方向,因为长眠在这里的人,大都是从东部来的。
% x. k7 k' `9 E& U+ _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这些墓群里,随时可以看到父子、夫妻的墓碑,比如原冷湖油田管理局研究所党委书记陈自维、张秀贞夫妇。他们在1950年油田刚勘探时,就来到油田。多年后,妻子张秀珍因病离世,被埋葬在沙漠里。丈夫陈自维回到内地生活,终老后,要求孩子一定要将自己的骨灰送回柴达木盆地,和妻子合葬在冷湖。8 j+ x! D/ r. R) v" w0 i
原青海油田副局长薛崇仁也长眠于此, 1976年11月4日在涩北地区组织天然气勘探会战的他,来到了正在试气的涩深15井时,闸门刚一打开,一股有着130多个大气压的强大气流冲出放喷管线,四根放喷管线飞速倒转,距离井口10多米远的薛崇仁等6位同志倒在了血泊中。这年,薛崇仁刚刚41岁。其他5位英烈的名字分别是王警民、陈家良、李松安、张忠生、徐寅福。为中国石油献出的生命不在少数,但柴达木盆地是最多的。
* v5 q9 v, o& }- u, z 记者了解到,在1992年由于没有新增储量等原因,大部分油田停产,青海石油管理局迁至甘肃敦煌。离开时,许多石油人的胸前都包裹着一捧冷湖的沉砂。6 N2 `/ i' t4 b: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