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T _0 U R9 U* ]* V% N# ]6 J5 [2 O0 p6 i* _0 X
5 {( x8 `0 A' m+ \0 s/ i1 \ T) q+ D4 V+ l9 b; R
/ U( O- F& Y- c- _ 紧抓重大历史机遇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绿色生态篇 培养发展成渝城市群,必须严格保护水土资源,严格控制城市边界无序扩张,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第六章 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成都打好 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大气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4年较2013年,达标天数增加91天; 2015年较2014年,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增加13天,重污染天赋减少15天; 2016年上半年,全市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5%、12.2%,达标天数增加22天,重污染天数减少13天。 水 2016年2月《成都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正式出台; 继续实施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共设置34个扣缴考核断面,今年1-6月扣缴相关区(市)县资金1584万元,同比减少140万元。 土壤 今年将制定成都市土壤污染详查工作方案、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划分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签定目标责任书; 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将得到初步遏制; 到2030年土壤环境质量将实现稳中向好。 成片的芙蓉和银杏,100亩的可入式大草坪,丹麦进口的儿童游乐设施,蜿蜒在草坡花丘里的绿道……夏日炎炎,到这样一片公共绿地纳凉、玩耍,是不是想想都觉得倍儿爽呢?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在环球中心以南、绕城高速外侧,9个人民公园那么大的桂溪生态公园(工程名“高新绿舟”),经过8个多月的打造,于本月15日试开园了。目前有部分建设成熟的区域已向市民开放;预计今年国庆节前,天府大道两侧共计1400亩的公园,将全部向市民开放。 建设进展 实践“海绵城市”理念 整个公园景观基本形成 桂溪生态公园,沿绕城高速外侧而建,是一块近似长方形的大型公共绿地,天府大道从中央穿园而过,环球中心和新会展正好在其两个对角上。由于类似纽约中央公园,坐落在繁华城区、被高楼大厦环抱,桂溪生态公园也被不少市民誉为“成都版中央公园”。 上周,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组织2016年十大民生实事工程项目半年集中检查,第三检查组的十余位市民代表成了这里的第一批游客。记者在现场看到,公园的建设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整个公园的景观已经基本成形,施工队还在对园内照明设备、游乐设施、服务站等进行最后的完善。 据建设单位成都高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的东西地块各有一片湖面,锦城湖水是其主要水源,水域面积共计110亩,其中东地块湖面最宽处达到100米;同时公园内还建设了雨水循环花园、广场水景等多种类型的水景观,并结合地形设置了滨水空间,供市民玩耍。公园内还建设了一块约100亩的可进入式大草坪,与锦城湖公园相通的林荫绿道慢跑体系,以及芙蓉、银杏、桂花、海棠等花林观赏区。可以说,整个公园四季有花、处处皆景。 同时,桂溪生态公园也是“海绵城市”理念在成都的一个重要生态实践。据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内85.3%为绿地,雨水通过绿地自然渗透,另14.7%的硬质铺装部分中有70%为透水材料,园区总透水率达95.6%。园内收集的所有雨水将进入再循环利用系统,最终通过喷灌和浇灌的方式反补到园区的景观用水当中。 “成都的策略非常好,用一个生态绿地的圆环将中心城区圈起来,即净化了空气、减小了噪音,又增加了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还对控制中心城区无序生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市民代表李驰关注的是,这样的生态绿地对于防治“大城市病”发挥的积极作用。 护绿决心 全国首创为生态规划立法 出台《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格局,抓好环城生态区建设……近年来,成都在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工作中硕果累累。要说市民了解最多、感受最直观的,当然是正在加紧建设中的环城生态区。无论是即将建成的桂溪生态公园及旁边的锦城湖,还是去年已对市民开放一期工程的青龙湖,都属于该区域范围。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环城生态区建设预算总投资1400亿元,目前已完成600亿元,占总额的43%。根据今年十大民生实事工程项目工作目标,双流江安湿地将于今年年内建成;青龙湖二期工程规划正在进行中,总面积约6080亩,计划新增2500亩水面,有望今年内启动建设。 根据规划,到2020年环城生态区建设将全面竣工,基本形成环城85公里绿色生态景观空间。市规划局副局长王松涛告诉记者,整个环城生态区宛如一条镶嵌着绿宝石的翡翠项链,具备生态保护、水资源调蓄、休闲运动、文化景观、城市应急避难五大功能。“生态是第一位的,但不同于狭义的‘生态区’,成都环城生态区的稀缺性在于它是高度城市化地区里的大面积生态绿地。”王松涛强调。 2012年、2013年,成都先后出台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和《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以规划确保《条例》的权威性,以立法保障规划实施,“法”与“规”的结合有效奠定了环城生态区永续利用的基础。成都也因此成为了全国第一个为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 放眼全市,环城生态区只是整个成都生态格局中的“一环”。去年11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根据该《规划》,成都在未来的建设中,将充分保护和利用千年传承的“山、水、田、林”生态本底资源,规划建设自然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区域生态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划定生态隔离区和生态保护区,严格保护生态资源,防止城镇连片发展,构建“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的总体生态保护格局,即要保护环城生态区和第二绕城高速两侧各不少于五百米生态隔离带构成的“两环”,面积达4477平方公里的龙门山和龙泉山“两山”生态保护区,由市域水网和绿道网构成的“两网”,以及防止城市粘连发展的“六片”生态隔离区。 污染治理 全市土壤污染详查方案即将出炉 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是管控重点 青龙湖、桂溪生态公园等生态水体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成都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也在持续加大。尤其是随着今年5月28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继大气、水之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市民的视线。 “防治行动的核心是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而出发点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也就是说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将是管控和防治的重点。”市环保局工业处处长吴清南介绍,不同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有扩散速度相对较慢、隐蔽性、持久性较强的特点,修复难度大,因此摸清底数是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吴清南告诉记者,今年起成都将每年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年度工作计划,目标为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到2030年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除动员、培训外,今年重点工作包括制定土壤污染详查工作方案,为全市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总体工作计划;制定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划分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并签订目标责任书。” 成都晚报记者 薛欢 实习生 李霄 摄影报道 + _5 |9 E; @* X!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