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b/ H4 p* b8 |5 S
' S. N0 B& d3 c) w+ }
等待拉客的鸡公车夫。 * ^) A, `* n3 s: k
) W* R" \ [+ W一名车夫在河中清洗鸡公车。
9 f4 ]/ t5 X: b! I, W! c0 {6 f5 w* G3 Q7 ]) I5 N8 U
裹着小脚的妇女坐鸡公车前往成都。
, n1 S- D0 U" T R7 h% o# V3 G7 T: `
, ?: w! K& B& ?% h' E( i集市上等待拉货的鸡公车。
6 u3 e/ ]3 e" @8 p$ a; y7 ?1 d) C6 {+ U3 u; {" U
一辆通行在石板路上、被泥卡住的鸡公车。
4 \) o k: D k7 x; U) N! g8 h+ ~ H' w* |* V: [
那时有点钱的男人,出门也要招手喊个“的士”挤公车。坐鸡公车的价格很便宜,路程不远,车钱最多是碗小面的钱。 成都街头拉重物的鸡公车。鸡公车拉重物时,前拉后推,这样既能更好地保持平衡,也能使行走更顺畅。 据吴剑洲、胡重威编著的《成都掌故》介绍,百年前的成都街头,最流行的交通工具是鸡公车和轿子。 1917年,美国人甘博带着他的相机来到成都,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当年成都街头最流行的“出租车”——鸡公车。 独轮车,车行时,轮响吱吱如鸡鸣,俗呼鸡公车,至少在汉代时已出现。鸡公车因系独轮着地,无论平原、山地、小道,皆可畅行无阻,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人类交通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鸡公车沿袭到近代,也是农村许多人家通用的客货运输工具。 农闲时,车夫们进城搭客挣钱,后来成都市区里专门发展出一批推货载人的鸡公车队。 当时成都市区、郊区有石桥、木桥100多座,只要有流水,就架一座,大部分是平形桥,一部分是拱背桥。除宝莲桥、玉带桥、平安桥、桂王桥、兴隆桥、梓潼桥、通顺桥等少数桥是与地面齐平外,其他都有梯阶。 鸡公车虽吃力,但还能上能下。锦江桥、青石桥、卧龙桥、一洞桥、金水桥是拱背桥,鸡公车需要抬行。只有九眼桥宽广而比较平坦,鸡公车夫推行在这段最为顺畅,心情也最好。这段大路是当年人人称赞的成都大道。 “民国”初年,由于鸡公车数量急剧增加,损坏路面太多,每车都要缴过街钱。但街民仍不准通行,勒令推车人扛着车子过街。乘车的小脚妇女,也被迫下车步行。后来,省警局认为妇女乘此车很不雅观,有碍风化,明令禁止鸡公车进城。 除鸡公车,成都的交通工具还有滑竿和轿子。在升平街、暑袜街、康公庙街、青石桥街、骡马市街有10多家制轿作坊,东大街、牛市口、九眼桥、浆洗街、青石桥、簸箕街、北大街、石灰街等有几十家轿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谭曦 背景资料 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年-1919年在中国共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500多幅彩色幻灯片、30盘16mm电影胶片。他在四川拍摄了400多张照片,其中标明在成都地区拍摄的有100多张。 老照片作者:西德尼·戴维·甘博
+ B& P- i, }8 B6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