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后,7月1日,名为“乔老师频道”的视频号已经更名。 网络截图利用未成年人蹭流量、获得商业利益,不符合未保法精神 0 g) Y: t4 l' b9 R6 _. j/ N S9 r4 A: m3 L. k6 }) g
“乔老师”的行为是否涉嫌欺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教授郑宁认为,通过目前公开的情节,本次事件可涉及三方面问题。首先是虚假宣传的问题。本案中,如王南皓所说,“乔老师”并不是他的老师,而后者却对外说这封信是自己班上学生所写,这其中便有虚假的成分存在。其进一步用这个身份卖课,获取商业上的利益,就涉及到了虚假宣传,如果获取利益达到了刑事犯罪标准,“乔老师”甚至可能构成诈骗罪。) a, V# D8 r% q# Z" c, j: A. f
! h& Q2 C- S' |* w9 X, `0 Y R+ P其次,郑宁认为,此次事件从著作权角度也有值得讨论的空间。人们利用平台创作并发布短视频的当下,如果自媒体博主有了独创性的作品,在未授权他人的情况下,被他人阅读、传播,则后者涉嫌侵权。此前,轰动一时的央视《见字如面》节目方被诉未经许可使用三毛家书一案中,节目方在未取得著作权的情况下阅读了三毛家书中的核心片段,法院最终认定了《见字如面》节目制片方三被告侵犯原告的修改权,复制权,表演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要具体分析对方的侵权情形。”郑宁就本次事件说道。& \- i/ G" n1 I6 j( C: h/ d2 A
/ q; Q2 l$ S& W2 I) O1 e9 \/ G6 s( {此外,郑宁认为,对未成年人公布的信息能否合理引用,也是司法界值得讨论的内容。“之前网络上热议的小学生‘秦朗丢作业本’事件,虽然最后认定没有这个小孩,但利用未成年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现状,蹭流量、制造吸睛话题,获得商业利益,是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基本原则和精神的。”郑宁表示,未成年人发布的内容被其他博主蹭流量、收割流量,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也涉嫌违法。& G$ U6 D0 z2 y; u.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