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圈内人说,最近协和医院的换诊率急剧飙升,三天内就出现了28个例子。这足以说明,顶尖医学院如果不管理好自身的招生计划,也会导致在普通人当中出现一种信任缺失的情况。 很多孩子从小被教导,只要好好读书就总会出人头地。可他们没想到自己读了20年书,别人可能只需读4年就能达到同样的结果——别人能从三本院校毕业直接到顶尖医院工作,而自己从顶尖医学院毕业,最后连留在协和体系内工作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赤裸裸的差距。有时候真想问一句,那些类似董小姐情况的人,他们的心会痛吗?
“董小姐你良心痛吗”,41名博士五年只有6人毕业,住宿成了问题可现实毕竟很残酷,或许董小姐们压根就不会在意普通医学生正经历着怎样的挫折与困难,也不会了解如今博士生找份工作有多难,更别说毕业了,毕竟毕业和就业本就是紧密相连的。 有时候确实可以换个角度想想,要是一所高校明知当下的就业率达不到预期指标,会不会动用些手段让博士生晚两年毕业呢?毕竟延毕在博士阶段不算罕见,大家应该还记得那位浙大送外卖的博士生。
他就被延毕了好多年都没能毕业,可能是导师的原因,也可能是自身的问题,于是就只能这么耗着。最近又看到一位网友发的帖子,曝光了某某学院一共招收了41名博士,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想想看,每位博士培养出来要写近上百万字的论文,毕业这一关自然得把紧喽。但没想到5年过去了,如今只有6人毕业,其余35名同学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成了大名鼎鼎的未就业学生,且不说生活问题难以解决,就连在学校住宿现在都成了个大难题。
看着聊天记录里学院又发了一次申请延毕学生操作手册,这位大龄博士生终于表示自己快绷不住了。很快宿舍也不能住了,他们到底该去往何处呢?这学业花了五六年时间读到现在还没毕业,难道这个时候就能轻易放弃吗? 评论区里的网友还调侃说如果去协和读“0 + 4”可能就没这个烦恼了,不过大家也别忘了,“0 + 4”是为哪类人准备的。网上并非没有平民家的孩子想去考这个专业。
如果任何大型考试不再是为了公平筛选人才,那么它的意义就消失了有一个毕业于哥伦比亚正规学院的学生,他的能力一点儿都不比董小姐差。为了报考协和,他把自己的分数刷到了将近满分的程度,可还是被刷了下来,至今他都不知道这究竟有什么意义,只能说高校筛选人才似乎永远都有自己的隐形条件,或许导师的喜好也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关键问题。 但这些难道就是可以忽略分数的借口吗?我们常说“公平”这两个字,任何考试都应该将公平奉为圭臬,但问题是公平要如何体现出来呢?如果只是一场复试,比如清华今年的某一场复试录取了一位比第一名低了65分的同学,然而大家却仍觉得很公平。
毕竟那位低分考生确实在科研方面颇具实力,有拿得出手的成果。要是董小姐这类人同样毕业于名校,他们的简历不怕被调查,论文也经得起推敲的话,那大家也只会觉得他们考上“4 + 4”这样的好学校是实至名归。 而且考上去之后,即便他们有一定的家境背景,像是出身于医学世家,但大家也会觉得医院招收这种知根知底的优秀学生没什么不妥,只要他们在给我们看病的时候,能保证不做庸医就行。
$ e1 d8 O( j, L, g7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