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1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绚极归淡,澄澈明净:王玉良与张桂徵的艺术双生

[复制链接]

141

主题

141

稿子

74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山西运城
《卢沟之雪》144x210cm 王玉良 2006
绚极归淡,澄澈明净:王玉良与张桂徵的艺术双生
文/ 余根晖
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孕育的艺术伉俪不在少数,而王玉良与张桂徵的组合尤为特别。一位以水墨呈现多元题材,从佛造像到异国建筑、大漠风情皆能驾驭;一位以工笔深耕传统绘画,让精妙作品借“国家名片”走向大众。二人从各自的艺术路径出发,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形成奇妙共鸣,书写着当代水墨画与工笔艺术的双重传奇。
NO . 0 1
王玉良:水墨万象,笔纳中西
王玉良的水墨艺术,以开阔的题材视野打破创作边界,其笔下既有传统文脉的厚重,亦有世界风物的鲜活。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早年受教于张仃、庞薰琹等艺术大师,既承袭了张仃对民间艺术生命力的珍视,也延续了庞薰琹中西融合的艺术视野。我作为策展人在中国美术馆先后举办2009年《中国画名家手卷作品展》,2011年《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2014年《中国画名家中堂作品展》,以及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河南美术馆举办的《中欧艺术对话》特展,在无锡博物院举办的《中国色彩艺术展》,以及第二届《艺术之巅》、《乌克兰大使奖》、《美术展览》封面人物等等许多重大展览和出版,都曾经得到王玉良先生的肯定并参与,让我心存感激。我也深感荣幸能够让公众通过我们的媒体和艺术活动得以更多的领略王玉良跨题材创作的深厚艺术魅力——从肃穆的佛造像,到异域的建筑风情,再到苍茫的大漠景致,皆能在他笔下焕发出独特的水墨韵味。
在他的多元创作中,大画幅作品《卢沟之雪》尤为令我印象深刻。这幅作品不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卢沟桥在雪景中的沧桑质感,积雪覆盖的桥面、石狮与苍茫天色相映,营造出静谧而厚重的历史氛围;更承载着师门传承的温度——画面之上,题写着他的老师张仃先生的书法,笔墨苍劲与水墨清润形成奇妙呼应,既是对传统书画同源理念的践行,也让这幅风景题材作品成为艺术传承与历史情怀交融的生动注脚。
除了《卢沟之雪》这类承载历史意涵的创作,王玉良在异国建筑与大漠风情题材上的探索同样亮眼。他曾深入描绘罗马圣天使古堡的恢弘、吉马良斯教堂的典雅,以“水为实、墨为虚”的独特技法,将西方建筑的立体结构转化为水墨的平面韵律,淡墨勾勒轮廓,浓墨凸显细节,让石材的坚硬质感在笔墨晕染中生出东方韵味;而在大漠风情系列作品中,他又以阔笔挥洒沙丘的起伏,用枯笔表现戈壁的苍茫,再以点睛之笔勾勒驼队、胡杨,让荒凉之地尽显生命张力。这种跨题材的驾驭能力,正是他中西融合艺术视野的最佳体现——无论何种题材,皆能以水墨为媒,赋予其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
其最具代表性的佛造像系列,堪称“极传统而又超现代”的典范。题材上锚定千年佛教人物这一传统母题,表现形式却突破性地将三维石刻造像转化为二维水墨语言,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性实践者。在《三尊玉立》等作品中,他巧妙融合现代摄影构图与素描精准性,通过近远错落的菩萨造像排布,以中间者侧目回首的微妙姿态,为肃穆的宗教题材注入人文温情。2012年中国和荷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四十周年之际,王玉良先生曾应邀随我们国韵文华书画院第二次访欧代表团和杜滋龄、萧平、刘巨德等一众艺术名家出访荷兰、比利时、法国,将水墨匠心与多元题材创作带往欧洲艺术舞台。如今,国韵文华书画院已迎来建院15周年,累计完成27次中欧艺术对话出访活动。王玉良先生的作品也多次随同我们的展览在欧洲展出。回望当时的访欧之旅,更成为我得以见证王玉良先生艺术深耕之路的珍贵契机,对从画院创建之初就始终给予我们支持和关爱的先生们我们唯有满怀感激!
NO . 0 2
张桂徵:工笔传情,清韵致远
若说王玉良的艺术在笔墨间包罗万象,张桂徵则始终以纯粹的工笔绘画艺术家身份,在传统绘画领域深耕不辍。她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数十年专注于工笔画创作,以清丽雅致的画风、细腻传神的笔触,在当代工笔画坛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2006年,我策划举办的第一个展览《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展》,正是这场盛会,让我得以走近这位艺术家——她的工笔画作品因兼具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被多次选作为中国国家邮政正式发行的邮票图案,成为众人熟知的“国家名片”,而邮票设计仅是其艺术成果的呈现载体,工笔画创作才是她坚守一生的艺术核心。
她的工笔画创作,始终秉持“穷理尽性”的传统精髓,在对自然物象的描摹中融入人文情思。为精准呈现花木生灵的形态神韵,她积累了数十年写生素材,从苏州故里的庭院草木到葡萄牙异乡的奇花异草,凡所见皆悉心记录,哪怕是一朵单瓣芙蓉,也会特意驻足观察、拍照存档。在《木芙蓉》系列工笔画中,她以传统折枝技法为骨,用流畅的白描勾勒茎秆脉络,以层次丰富的晕染区分花叶明暗,让画面在精微处见功力:“金秋红”以浓艳色彩凸显花瓣的饱满肌理,“重瓣白”借淡青外缘勾勒花朵的灵动姿态,“醉芙蓉”更以渐变色彩定格其一日三变的独特景致。正是这类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工笔佳作,凭借其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成为邮票图案的上佳之选,让更多人通过“国家名片”感受到中国工笔画的魅力。
《清磐玉碧》136x68cm 张桂徵 2014 中国美术馆展出
《清磐玉碧》这幅作品曾是我策展的【中国画名家中堂作品展】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重要作品之一。画面以工笔细绘竹叶的层叠生机,青绿设色间晕染出竹的清雅,墨色浓淡交织的竹石暗含写意苍劲,旁题“清磐玉碧”点染意境;两侧篆书对联笔画匀净、古意盎然,与中堂的竹石禽鸟形成“书画同源”的呼应。这幅作品应是其“工写相融”技法的展现,也让“竹喻气节”的文人传统在当代笔墨中焕发新意。
我策划的其他艺术展览中,如《中国色彩艺术展》《江山如此多娇——2023中国艺术名家米兰新春画展》张桂徵的作品屡屡为展览增添色彩。而她近期创作的两幅红叶禽鸟工笔画,则以浓烈却不艳俗的设色拓展了工笔的表达边界:红叶的朱红与浅黄渐变自然,叶脉纹理纤毫毕现,栖息枝上的禽鸟眼神灵动、羽毛层次细腻,既保留工笔的精致,又以线条舒展传递写意生动。这两幅作品即将亮相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泛欧大学《中欧艺术对话:国韵文华书画院年展》,当中国传统花鸟画的“以物咏情”遇见欧洲艺术语境,其澄澈的审美内核,正成为跨文化交流中鲜活的东方符号。
NO . 0 3
双生之美: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以“绚极归淡,澄澈明净”为艺术底色,王玉良与张桂徵的创作虽各有脉络——王玉良的作品于笔墨间蕴藏深厚文化底蕴,在静谧中见力量,是东方哲学与多元视野的融合;张桂徵的创作则展现细腻灵动的审美表达,工笔画在精微中显真情,是传统技法与自然之美的共生。但二者在艺术追求上高度契合,他们皆以澄澈视角挖掘生活与文化中的本真之美,艺术风格相互映衬、彼此滋养,如同两股澄澈溪流汇入艺术长河,在当代艺术领域形成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致,共同诠释“绚极归淡”的艺术境界。而二人数十年的创作与交流实践,更印证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既在于对文脉的敬畏传承,更在于对世间万物的敏锐感知与创造性表达 。
如今,国韵文华书画院的中欧艺术对话仍在继续,这对艺术家夫妇的创作也从未停歇。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画坛的一段佳话,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将传统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而那些因艺术相聚的时光,如同笔墨晕染的痕迹,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温润。
全文字数:2900
本文作者:
余根晖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可染副院长、国韵文华书画院常务院长
王玉良 1949年生于山东烟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庞薰琹艺术研究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
《美术展览》年度人物
《佛造像》68×47cm 王玉良 2025年
《雪枝双栖》68×47cm 王玉良 2025年
《朝暾》194×500cm 王玉良 2016年
《佛造像》45×56cm 王玉良 1993年
《释尊造像》68×60cm 王玉良 1998年
《月光》96×90cm 王玉良 2004年
《天光》97×120cm 王玉良
《威尼斯》 王玉良
《教堂》 王玉良
《神庙与古堡》王玉良 2005年
张桂徵 1951年生于辽宁省绥中县。
满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水墨画院学术委员会专家,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
作品参加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为国家公共场所、国家驻外使馆和机构作画多幅,并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和贵宾。出版个人画集二十余种及多部合集。设计《花卉》、《珍稀花卉》、《鸳鸯》、《木芙蓉》等多套邮票。
《丹叶报喜》 47x68cm 张桂徵 2025年
《秋庭幽羽》 47x68cm 张桂徵 2025年
《梅》 56x79cm 张桂徵 2023年
《波影薰风》69x137cm 张桂徵 2021年
《和和美美》68x136cm 张桂徵 2018年
《湛露》68x136cm 张桂徵 2017年
《红莲》68x136cm 2017年
《沁雪》79x48cm 张桂徵 2012年
《碧海玉妆》67x67cm 张桂徵 1998年
《雪鸠图》65x110cm 1987年 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 D1 B$ r/ l* f' z7 J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10-23 09:53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