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财政局以法治机制深化债务治理 今年以来,四川省广元市财政局通过健全制度机制、规范管理流程、强化监督问责等举措,用法治思维谋划债务管理,用法治方式推进债务治理,将法治观念深度融入债务管控全过程。 建立发展和安全平衡机制。依法合规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稳投资、促发展、防风险作用。明确公益性项目、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事权,厘清政府和国企支出责任,不得转嫁支出责任。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公益性项目,鼓励项目单位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等上级专项资金、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等渠道解决投资需求;对符合投向政策、收益能够覆盖融资本息的项目“大开前门”,鼓励国企等债务单位在法定限额内用足用好政府债券解决投资需求,2024年,全市到位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11.25亿元,有力支持全市经济回暖复苏。 建立全口径债务预警机制。建立全口径债务监测预警体系,通过搭建债务数据分析平台,将政府债务、隐性债务、国企经营性债务和关注类债务等全部纳入监控,以信息化手段支撑债务管理决策,实现债务全盘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加强存量债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数据共享应用,按照债务到期分布情况倒排工期,“一债一策”制定偿债方案和应急预案,强化债券项目收益管理,及时核实项目建设、运营、专项收入等情况,确保项目形成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和专项收入应收尽收,对收入不及预期的项目和化债资金来源未能如期落实的项目及时预警,加强调度,确保防止存量债务“爆雷”风险。 建立投融资风险评估机制。关口前移,对新增政府投资注重财政可持续性,兼顾当前和长远、必要与可行,坚持依法而为、尽力而为、量力而为,做好财政承受能力和事前绩效评估,避免重复低效投资。对未落实资金来源、无收益低收益、低绩效项目“紧闭后门”,不得立项和开工建设。严格要求全市国企审慎融资,融资只限于自身经营发展及存量债务偿还;若为投资项目举债,则投资收益必须覆盖举债本息;若为缓释风险举债,则新融资成本不得高于原成本,严禁国企脱离偿债能力盲目举债或以任何形式新增隐性债务。 建立投融资审核决策机制。构建国企投融资“公司决策—部门联审—市级财政提级前置审核—政府审批”四级审核体系。市政府常务会议涉市级国企投融资议题实行市财政“前置审核”;出台《县级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行为提级审核制度》,对县级国企投融资方案实行市财政“提级审核”。财政对违规融资事项实行“一票否决”,确保防止新增隐性债务风险。自机制建立以来,累计审核全市国企融资47笔、46.66亿元,其中提级审核县(区)融资22笔、14.48亿元,以审核关口前移强化风险防线。 建立偿债保障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本息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充分保障政府债券还本付息资金来源。隐性债务按不低于当年财力的5%安排偿还资金,另设立5亿元的市级债务应急周转基金,按照“救急解困、专款专用、程序规范、风险可控”原则,累计提供临时借款5次、6亿元。2024年争取到位隐性债务专项化债资金39.3亿元,超额完成全年化解任务。出台《金融支持平台公司化债政策措施》,通过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担保增信等方式,推动债务置换重组法治化,完成全省首例“双非”债务置换,2024年,全市置换重组320笔95.52亿元(含非标债务21笔5.62亿元),债务成本平均降低0.35个百分点、期限延长近一年,实现“高息转低息、短期转长期、非标转标准”的合规转型。 建立监督问责机制。将国企举债“借、用、管,还”综合评估结果纳入国企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新增债券额度和国企高管薪酬挂钩。通过周通报、月调度、现场督导等方式,采取“两书一函”、追责问责等措施,对化债不力、化债不实的责任单位进行点名通报和专项督导督促整改,对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法治震慑效应,倒逼责任单位落实债务法治主体责任。通过持续依法治债,全市未出现违规举债和新增隐性债务,累计10家平台公司实现隐性债务清零、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并退出融资平台名录,全市债务规模适度、风险可控。(李波 王倩) * ^) h4 W9 p5 g8 @&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