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江苏苏州多名老人每日清晨开启消防栓取水洗衣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这一幕被路人拍摄并发布,直言这种行为既浪费又不文明。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公共资源管理与社会公德建设中的深层问题。    消防栓内的水并非普通生活用水,而是守护公共安全的“生命之源”。它是火灾发生时的第一道防线,是危急关头的“救命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 私自开启消防栓取水,不仅直接违反法律规定,更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水压不足,从而延误灭火救援,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将“救命水”用于洗衣,实则是以个人便利侵占公共利益,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漠视。此类现象并非个案。从盗用消防用水到占用消防通道,从破坏公共绿化设施到损毁市政设备,类似行为在不同地区时有发生。其背后,既反映出部分民众公共意识薄弱、规则观念欠缺,也暴露出公共设施日常监管存在的短板。这种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正在悄然侵蚀社会文明的基石。
 治理这一社会痼疾,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首要之举是强化执法监管,提高违法成本。社区、物业与消防部门应当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盗用消防用水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对情节严重者,要依法予以处罚并通过适当方式曝光,破除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其次是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精神。通过社区宣讲、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普及消防法律法规,让“消防水源即生命水源”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爱护公共资源成为社会共识。再次是完善便民服务,补齐设施短板。针对部分老年人洗衣不便的实际困难,社区可考虑设置便民洗衣点、提供优惠供水服务,从源头上减少违规动机。 公共秩序与文明风尚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每一次对规则的漠视,都是对社会信任的伤害;每一次对公共资源的侵占,都是对文明底线的挑战。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珍视公共资源,遵守法律法规,共同守护社会环境。唯有让法治精神与公德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筑牢现代文明的根基,让消防栓里的水,真正只为守护生命而流淌。   1 c* k( U: \/ V9 a, Y/ m' t9 C9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