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成都晚报 1 V' Y! ~& h$ H
7个& a1 R$ W, Q6 i5 o2 _! j
不用消费就能落座的公共座位有7个
' f5 V* e+ T/ u7 n, a: C' { 30%
( {/ n7 f6 s- C 零点之后的客人中,只有30%手里有书! S* l6 l1 q; b7 \
13张
2 ]5 r- ~6 y9 x 小长假的凌晨,13张场内桌恢复了满员状态' e) i. J3 d, Z
28元
/ s# J# k8 p- u/ | i! }# s 28元一客的柠檬水最受欢迎,可以免费续杯9 R: X& J( M3 Z! q2 d
1人& _ S& x0 Z4 ]; f0 m! U
开业一月,仅有一人通宵看书没有睡觉# g0 m' X: W* |; l0 f2 b+ s @
22:00的成都锦江畔,路灯璀璨。沿河夜跑5公里,回家换上清爽的衣服,市民胡艺去了离家5分钟路程的通宵书店。习惯凌晨1时许入睡的她,还想到书店“临睡充电”……
( k. @& p# | z. K/ e* w 台湾的“诚品”、上海的“大众”、北京的“三联”等等,书店“不打烊”概念一步步在城市蔓延。一个月前,位于镗钯街的成都首家24小时实体书店迎来首个通宵营业日。持续一个月,成都晚报记者在零点后对这家书店进行近距离观察。
3 Q" g, A$ U9 |7 X2 r 一个学堂,感受“入神”( Z) n* m/ g; q- a. t
凌晨后书香空间 成都夜读众生相
8 e k' C3 }! r# p! i8 L 4月24日零时,店外的马路已褪去白天的喧嚣,与路灯相伴。第一天通宵迎客的书店内人头攒动。靠吧台的区域被临时规划为读书会,诗人何小竹坐在绵软的沙发中,分享着自己的枕边书,30余个年约三十岁的夜读者围坐在周遭的沙发里,听得入神。
$ Q( e1 W- S: m2 T* E! p# |7 i 5米开外,阅读区夜读者占据了3张桌子13个座位,埋首于各自感兴趣的书本。川大学生杨昊的手里,是一本阿来的小说。带着来自在深夜自习室的占座习惯,自备的一大壶凉白开,放在不用消费就能落座的7个公共座位之一,杨昊和同学开始穿梭于书架间挑选,小说、游记拿了三四本。
! R8 }/ L0 V/ W$ N0 K" P% S 时针指向凌晨1时,何小竹主持的读书会已经散去。习惯于零时熄灯上床,杨昊的同学已困倦地趴倒在书丛中。夜读者们陆续开始小憩。杨昊斜对面穿粉色外套的女孩,还在奋笔于公务员考试的行测题中。作为今年77385名报考公务员省考的报名者之一,想从中脱颖而出的她,正为4月25日的考试做最后的冲刺复习。旁边桌,是两个租住在附近的考研男孩,他们特地挑了晚上来书店复习。2016年考研报名今年10月才开始,两人尚不知道明年与他们竞争的对手有多少,但近20年全国考研大军逐年以10万-15万人递增,去年四川省有近6万人报名,这让大军中的他们必须提前近一年作准备。
3 \# A* B8 [9 [. E% |/ D9 i 夜读者,与更多的成都读书人手中的书本堆积起来,挣下了去年成都人均阅读6.04本纸质书的满城书香,远高于4.56本的全国人均阅读量;39.2分钟的每日人均阅读时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一倍。, L- C" ]* u4 J7 b5 k9 ^% v9 E
一个吧台,获得“轻松”3 g: `. R3 u' R2 Z9 e, f
夜间读物爱轻松 七成客不为读书
/ ?6 n1 r1 O8 m) n& w 4月27日零时20分,三四桌人的“上座率”,已成为开业4天后书店凌晨的常态。除了30%的人手里有书,更多的客人埋头于电脑、手机中,毕业设计、旅行攻略、小声聊天,还有客人在书店露天外场的灯光下并排而座,每个人都有自己忙碌的世界。这里,有比小书吧更浓的阅读氛围,也不失水吧的闲适。
+ N3 H R1 H8 h" }* K3 M# N 缩坐在角落的郭珊不久前和相恋接近3年的男友分手,除了工作,就靠各种聚会麻醉自己。那晚,卸去妆容、简单T恤牛仔裤的郭珊从青莲下街的家,去到了不远的书店。一壶热茶,面前没有书,眼神空洞。她喜欢这儿灯光通宵的明亮,清新微酸的果茶……对她来说,“这些都像是一种新鲜的陪伴”。出现在书店中的面孔,也总是新鲜,隔天就会值班的店员郑伟说:“还从来没遇到过熟客。”
$ Q8 g0 u) w4 g/ c' o- S% J 凌晨1时许,环逛书架的“夜猫子”甘小雅挑了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书角有些微卷,“晚上读些轻松的书就行了,不想太费脑子。”拿书坐到郭珊相邻的位置后,甘小雅一边阅读,一边喝着柠檬水。28元一客的柠檬水在店里最受欢迎,比起最便宜也要28元的咖啡,可无限续杯的柠檬水性价比高得多。2时许,已经不会再来新客人。负责水吧服务的郑伟,眨眼的频率越来越缓,眼神已不如22点接班时那般明亮。清洗繁忙时留在水槽中的杯具,是他醒瞌睡的方式。) h# n- j. N2 B1 l/ y) l6 E
晚上在店的夜班小组本来应该是3人,其中一个店员请假,郑伟的搭档只剩下了倪岩松。负责阅读区的他,先将几排书架拾掇了一番,之后又顺手把明信片等颇受欢迎的小物进行了整理。这样,能帮助从没经历过夜班的倪岩松,勉强克服下自然袭来的困意。留在店里通宵的人,通常会在凌晨3时左右小憩一番。倪岩松只遇到过一次一口气看书到天明的人。曾经有一个拿着经济学“啃”了一晚的读者,在他眼里刻下“敬佩”。
6 @, a/ D! l" Y, P4 I q V 倪岩松的这种吃惊不奇怪,一个月书店夜间统计数据显示,零点后最受欢迎的阅读、销售书籍均不是晦涩难懂的大部头。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高晓松解读历史的《鱼羊野史》(第三卷)、写有主持人大冰十余年江湖经历的《乖,摸摸头》,以及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解忧杂货店》。
: l4 b! h0 g5 S9 ]# a- y6 ] 文轩零售连锁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柳青透露,开业一月到店的文艺青年居多,书店活动、书籍品类上会更偏向这类人群的喜好。
6 `8 Z0 ^8 B) r+ f. D3 F 一个平台,推动“氛围”
* ^. V% [4 n% t3 u6 D" c 属于年轻人的夜 年长者略微踟蹰
0 ^9 n+ J- b! ]6 t “五一”小长假的凌晨,13张内场桌恢复了满员状态。除了放假出来放松的小年轻,还有不少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快帮我拍张照,45度角拍过来哦!”在外场好不容易找了个座位的游客何耀挥舞着手机,呼唤同伴帮忙记录,不忘配上“剪刀手”。留影后,即相约离开。旁边还有3张桌人,一桌约会的情侣,两桌朋友间的聚会。23岁的梁欣和10来个高中同学正在同学会,手舞足蹈聊梦想。& t* ^2 f% v( P4 Q& {
店内外满眼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站在书店门口的老李感觉进退两难。62岁的他向来爱书,每月买书的花销至少数百元。离家半条街之外有了间24小时书店,老李很开心。看完每晚追看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一身短裤短袖、一双凉鞋出门,接着去书店看看书。只是没想到,如此打扮会和其他客人们那么不搭,“活脱脱一出门遛弯的老大爷”。既已走到门口,踟蹰几秒后,还是想硬着头皮进去逛了一圈。不过他决定等几天约上几个年龄相仿的老伙伴一道,夜里提早些再来这家店找“粮食”。这类年龄偏大的读者,倪岩松通常在早上8时30分到10时交班前才会见到。大多是出门晨练后顺带来看看,几乎没人落座,更不会点杯饮料,只喜欢伫立书架前翻阅。夜间到店的客人,99%年纪都在35岁以下。
4 X2 [6 l7 [1 f( H 假期过后,书店的凌晨再次归于平静,工作日凌晨2时到7时,店内差不多都仅有三四个读者。杨柳青没有太担心。在他看来,24小时书店里卖书并非最主要的诉求,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一个大众阅读的社会公共空间,推动社会书香氛围。3 v# |1 i0 c* i6 u# ]
凌晨,天空开始洒落不小的雨点。24小时书店里两个二十来岁的男孩,相约离去。走出书店左拐,舒缓的乐曲、咖啡的氤氲、温暖的灯光……渐行渐远。一分钟的路程,转过街角,男孩们撞入耿家巷喧闹中,杯盏碰撞、人声喧闹、孜然飘香。成都晚报记者 李诗敏 李培洋 摄影报道7 F/ n3 E- H) {4 ]- Z& k
|
|